首頁>文化>

•一、 溼病定義:

溼病是由於人體感受了溼邪,留羈於肌表,或內外溼邪相互交困而導致的以身體疼煩腫重或惡風惡寒發熱,甚或伴有二便失調的一組疾病。

其兼風者為風溼,兼寒者為溼家(寒溼),表裡俱病溼者為溼痺。

二、 溼病病因:

1、 傷於汗出當風,傷於表而多成風溼。

2、 久傷取冷所致,傷於裡而多成溼痺。

3、 溼傷於下;溼流關節(據《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補入)。

據不成熟的研究考證,溼家就是寒溼,因為溼為陰邪性本寒,故稱寒溼金匱中直接稱為溼家,本家的,有代表性的。

又則溼傷於下這一病機除了《內經》有“傷於溼者,下先受之”、“清溼襲虛,則病起於下”的記載,其實比《金匱》更早的還見於《孟子.公孫丑》“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溼痺,這個痺,《說文解字》說:溼也。兩個字一個意思,就是裡面是水溼,外面也是溼,內外交困了

三、 溼病分型及方證條文:

1、 風溼:溼病而兼風者為風溼。

【1】、臨床症狀:身疼痛或煩或腫或重,或惡寒惡風發熱汗出,或小便不利。

【2】、方證條文:

①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也。

釋:風邪和溼邪在人體膠著,周身疼痛,到了陰天下雨的時候就疼痛不止,我們臨床會知道,一些“痺證”患者在陰天下雨起風等天氣變化之前就會有疼痛反應的。其在表者,因而越之,這個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去治療,但是患者吃藥後出了一身的大汗,而病卻沒有好。

學生就想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可沒QQ,到老師修行的山上去問唄,走了半天的山路,到了,如此這般敘述完畢,老師回答說:哦,你是出汗出多了,風去了,溼還在,所以病人沒好!你以後記著了哈,要是想治好風溼這個病,發汗的時候微微有潮潤的感覺就行了,這樣風和溼邪都可以驅除的掉。(許老師真幽默啊)

你地,明白?怎麼,沒整明白?你去後山的茅廬裡閉關一天,把這個道理刻到竹簡上交回來,我最近刻竹簡刻得有點肌膚不仁,哦,順便說一下,晚飯就不準備你的了哈,腸肥則腦滿,糊住了,順便給你空空,上回你師伯程劉海不是和你講“空靈”的機鋒了嗎,依我看,腸子空則腦子靈,你順便替我格物致知下這個理論的可行性,正好經方竹簡中我也準備了很多清下治神智病的方子~

圖片

古代的老師當然不會這樣說話,那都是惜字如金,話也不多,表情也不豐富,更不會普通話,說不定還一口講究平仄律的大方言。

好了,小恢怡情,咱們替這徒弟刻刻竹簡:

風為陽邪,性開洩而善行,發散一下就驅除了,但是溼可是陰邪,性粘滯而重濁,難以從錶速解,那要怎麼辦呢?要胃氣強營衛和才能敷布輸化,才能驅除消散,服藥後拿捏準確這個微似出汗的狀態才行,大汗是要不得,因為“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而微似汗的護理才符合經方法度,才可以扶正祛邪,滋養胃氣,調和營衛法則,正如桂枝湯後禁忌,故而可以“風溼俱去”而病癒。

②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釋:病人周身疼痛,還伴有發熱,下午厲害,日晡是下午三點——五點,這個日晡,就是古人吃一天中的第二頓飯的時間,先秦兩漢時,先民們一般是一天吃兩次飯的,第一次飯在辰時(上午7-9點),叫“食時”,也叫“朝食”,第二次飯在辰時,也就是這個“日晡”,也叫“晡食”,這個晡本來是作“餺”字,是“餺飥”的意思,古人也叫湯餅,就是一種水煮的面片,後來也用餺代表食物的意思,晡和餺通用,故而作“日晡”。

第二次飯在辰時-申時

先民日兩食在《金匱》中還有一個例證,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就說:“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就分朝食和暮食,胃中可沒有中午飯。

以前讀《論語》,看到因為宰予晝寢就被孔子大罵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

不可圬也!”,心中很是惶恐,糾結於是要午休還是要做朽木,難道夫子老人家主張“死後自能長眠,生前何須久睡”的?後來學了《金匱》懂了,說宰予晝寢,不是夜寢沒起床,而是“朝食”後接著睡的,這不就是過“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嗎?果然朽木,穿衣費布,吃飯費糧。

病在日晡時加重,都是病在三陽為主的標誌,或者疾病在傳變過程中出現了需要先治陽性症狀的階段

與這個時間有關的病,《傷寒雜病論》中見於以下條文: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金匱.黃疸病脈症治第十五》: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用硝礬散主之。

同樣,這個麻杏薏甘湯證也是,這個方子,就是麻杏甘石湯去石膏加薏米,同樣,方意框架基本相同,麻杏甘石湯是偏熱重了,用石膏,這個熱沒那麼重,溼重了,這個溼或者由於外中,或者由於內生,但是症候群都是反應到三陽位上了,這是風溼中的輕證,太陽陽明病。

《本經》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溼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

是個很切合的症候群的藥症

這個方證,有表邪,有溼,也可以有輕微陽明證,但病勢較為輕,所以用了個小量煮散的方法,四錢匕,四克左右的劑量,輕以去實,微微發一些汗,表邪解了,溼氣去了,病也就好了。但是這個劑量也太輕了,不太符合臨床的實踐,所以在臨證中我們可以遵循經方“不效倍之,不效十之”的原則去使用,具體原因我在下面會講。發汗後要注意避風,不可以再汗出當風了,這是溼病禁忌的通用法則。

防已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右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釋:這個就是太陰陽明病了,比上面那個要重一些,衛氣不足了,所以加黃芪配伍防己實衛解表祛溼,有陽明微熱也可以解決。劉師很早就懷疑由於這個方子的劑量問題,在《金匱增補》中也提過的。由於《金匱》這本書是宋代翰林院的王洙在館閣的蠹簡中發現的,就是在國家的圖書館發現了一堆爛竹簡,他抄錄的,錄之傳之士流,從士大夫階層流傳出來的,所以有很多不確切的地方了。就比如這兩個方子的劑量,就有些令人生疑,因為宋代有敢於改革的風氣,大家看宋四家的書法,一改唐楷的端莊法度,不願意守前人法度了,這種風氣也是一個時代的心態表現,各行各業,都喜歡改上一點什麼,或者這樣顯得高明過前人,我見過宋代一本影印本《傷寒要旨藥方》,這個傷寒方劑量改的,連桂枝湯、真武湯這些方子的劑量都改動。所以我們臨床使用,可以按比例增量,不效倍之,不效十之。

④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桂枝加黃芪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據《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補入)

⑤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何從得為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芪芍桂苦酒湯方

   黃芪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額代苦酒)。

(據《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補入)

④⑤兩條,本來是治黃汗病的,其實黃汗病就是水熱再重一些的風溼病而已,風溼病的症候群+水溼腫脹+外熱黃汗,所以補入儲存。

⑥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釋:傷寒八九日,是說太陽表病到了要傳變得時間了,這個風溼也是表病,也要往裡走,走到哪裡了呢?我們來看看,按仲聖的文辭習慣,不嘔是排除了少陽病,不渴是排除了陽明病,而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這個不能自轉側臨床上是真的可以見到的,我在2008年治癒的那例類風溼性關節炎重症患者就是,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尪痺,30來歲的年紀,那真是不能自轉側的,躺在床上想自己翻個身是做不到的,連被角也拉不動。

傳變了,表證還這麼重,這是傳到了哪裡?一看脈,知道了,脈浮虛而澀,浮虛的脈是陰病的表,澀是津液虛營血少,到了少陰,少陰的衛陽不足,津虛營澀,風溼邪重,所以用附子溫陽,配伍桂枝甘草大棗能和營養津,附子桂枝生薑祛風除溼。

⑦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白朮二兩

附子二枚(炮擊皮)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為妙。

釋:這個方子,其實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釋文見後溼痺章節)的又一個變法,或者是用了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後的複診見症,下焦的問題好一些了,所以附子從三枚減為了兩枚,白朮從四兩減為了三兩,風溼表證又厲害了,表溼聚腫,風邪明顯,這種情況的用生薑大棗是解不了表的,所以把四兩桂枝又加回來了,配伍術附並走皮內,逐水氣之未得除者。

2、溼家:溼病而兼寒者為溼家(寒溼)。

【1】、臨床症狀:身疼腫重或煩發熱或頭痛鼻塞,或面黃而喘,脈大。

這個脈大,可以是大而中空,可以是浮大緊,可以是大而實有力

【2】、方證條文:

①溼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雲:病人喘。而無"溼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釋:這個溼家是個比較特殊的案例,上焦表位被寒溼所侵襲了,有表證反應了,但是沒有明顯的裡證,所以不是那種“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傷寒論》186)的實證,而是個“脈大為勞”(《金匱》“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的虛證,所以面黃而喘,有津虛液少的病機,虛弱的一個患者,頭部中有了寒溼,怎麼辦?還是不要用峻藥發散了,不適合,就近病位用藥,用些去寒溼的藥把寒溼從鼻子中引出來,把這個溼病的症狀解決掉就行了,想治虛勞以後再說,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還不去冒險,仲聖的確用思精!

這個不奇怪,我們看一下仲聖怎麼治的支飲重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

十棗湯的適應證

很險,怎麼辦。告訴患者,回家吧,一百天以後再來看看

過了一百天,患者來了,還不敢用藥,告訴患者,哦,過一年再來看看

過了一年,患者來了

得,病雖重,正氣不錯

可以用峻藥的

一劑十棗湯下去

病好了

藥王也是

教導我們膽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智欲圓

我們要遵循先賢之教導

就近病位用藥還見於治婦人陰寒的溫中坐藥蛇床子散。

②溼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釋:這是個實證了,太陽表實加上寒溼困束,用麻黃湯治太陽表實,用白朮除溼。因為太陽病,所以禁火攻。仲聖在《傷寒論》中已經告訴我們了:“’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而且“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圖片

3、溼痺:表裡俱病溼者為溼痺。

【1】、臨床症狀:身體疼痛腫重或煩,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或小便自利大便堅,脈或沉細或沉緩或虛浮而澀。

【2】、方證條文:

①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溼痺(《玉函》雲中溼)。溼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溼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雲疼頓),發熱,身色如燻黃也。

釋:症狀像太陽病,也是關節疼煩,但是脈象流露出了真相,太陽病的脈不會沉細緩或虛浮而澀的。

沉脈是裡虛寒和水飲的脈象,傷寒論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金匱》“脈得諸沉,當責有水”。

虛浮是陰之表是衛陽虧,澀是營虛血少。

綜合考校,溼痺是個裡虛飲重,外實溼困的病機,所以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然也會有小便自利,大便堅的。

②(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釋:前段見桂枝附子湯條,“到了少陰,少陰的衛陽不足,津虛營澀,風溼邪重,所以要是患者大便硬,小便還頻數,這是下焦虛有寒了,津液都留不住從小便而出了,所以大便必用,這種大便硬可不是陽明病,絕對不可以攻下!然後就是雖有表證也不可以用桂枝攻表!所以去掉桂枝,這個方子用附子配伍白朮溫陽固下健中實表化飲,生薑甘草大棗健胃滋液養營散風祛溼,達到了溫中健胃,暖化水溼,敷布津液,兼顧解表的微妙功效,其思維之精微,不得不讓人佩服仲聖的“用思精”!

並且這個方子,就是《近效方》的術附湯,一些用藥思路我們在術附湯中也可以得窺一斑:

《近效方》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近效方》術附湯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咀,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這個方證,雖然症候群和上方不太一樣,但是病機相同,同樣有風有溼有下虛胃弱,所以用來溫中焦化飲除水,輸布津液,上升清氣而除陰霾。

所以大便必用——硬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據《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補入)

④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溼,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腎著湯]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據《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第十一》補入)

⑤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膶動,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

茯苓

芍藥

生薑(切,各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據《傷寒論》補入)

四、 溼病禁忌:

1、禁下:

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2、禁火攻:

溼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3、禁大汗出:

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也。

五、綜述:

溼病,都有表+溼的特性,和表+風或寒的單純太陽病還有不同。

由於是表上的溼邪困束,故而也需要發散溼邪,衛強者辛溫散之如麻杏薏甘湯、麻黃加術湯等法;衛弱者甘溫發之,如防己黃芪湯、桂枝加黃芪湯、芪芍桂酒湯等;表虛寒者辛甘溫散之,如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內虛溼重外實溼困者甘溫淡滲化溼為主佐以辛溫達表,如苓桂味甘湯、甘姜苓術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真武湯等。身體極虛的虛勞患者患溼病可以用鼻孔納藥的安全方法取效。

溼病的禁忌調養諸法對於病者的恢復也極為重要,溼病藥後要微微汗出才能達到療效。溼病臨床極為多見,所以掌握此病的理法方藥在臨證中就可以執簡馭繁的切中病機而取得佳效。

摸不到的是頸一;能摸到的是頸二;能轉動的是頸七;中間一節是頸四;不能轉動的是胸一;肩胛內側最凸點水平連線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連線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點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連線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連線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我們做正骨推拿的時候常會背一背上文中的脊柱定位口訣。為什麼需要記這個呢?因為我們在做調理中,首先就是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診斷,通常透過摸骨觸診的方法準確找到出現問題的脊柱段,這樣才能準確查出原因所在。

那麼脊柱每一節段定位方法,你掌握沒有呢?下面我們將每一段脊柱定位方法,總結分享如下:

01

頸椎段

C1橫突:顳骨乳突下一橫指。C2橫突:胸鎖乳突肌後緣,距乳突下端25mm左右處,約相當於下頜角的水平。C3橫突:C2橫突下1cm左右處,相當於舌骨水平。C2棘突:枕骨下方,頸後部正中溝中,上端可摸到第一個末端分叉的骨突起。C4橫突:胸鎖乳突肌後緣的中點處,相當於甲狀軟骨上緣。C5橫突:胸鎖乳突肌後緣與頸外靜脈交叉點稍下方處。C6橫突:胸鎖乳突肌後緣最明顯、最突出的骨突,相當於環狀軟骨水平。C7棘突:低頭時,隆起於頸項交界處正中的突出骨突,不分叉。用手指壓於其上,當低頭或轉動時,可覺此骨隨之活動。

02

胸椎段

T1棘突:位於C7下方,當低頭或轉動時,不隨之活動。椎體間:兩肩胛骨內上角連線與脊柱縱軸線相交處。T2椎體:下緣胸骨上端頸靜脈切跡水平。T2棘突:直立、兩上肢自然下垂時,兩側肩胛岡內側端連線與脊柱縱軸線相交處。T4椎體:下緣胸骨角水平。T7棘突:直立,兩上肢自然下垂時,兩側肩胛骨下角連線與脊柱縱軸線相交處。T9椎體:胸骨體與劍突交接處水平。T11棘突:沿第12肋骨,從兩邊體側向背中線觸控,終點交會處即是。

03

腰椎段

L2棘突:與第10肋骨最低點相平。L2椎體:臍部水平線與脊柱縱軸相交處。L3橫突:骶棘肌外側緣與第12肋骨交角處(或稍下一點),向前內方按壓,深按有觸骨感時,即是L3橫突。L4棘突: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與背部中線相交處(此種情況佔22%,L4~5棘突間者佔60%,L5棘突者佔8%)。

04

骶髂

骶髂關節上部:兩髂後上棘水平。

脊柱棘突規律總結

由於脊柱各節段棘突的傾斜度不同,所以棘突與橫突的關係不盡相同,一般有以下規律,可供臨床在數摸確定脊柱節段時參考 。C1~7:1、相鄰棘突之間與下位頸椎的橫突在同一水平線上。2、棘突與關節突的下緣在同一水平線上。T1:棘突與橫突相齊平。T4:T4的棘突與T5的橫突相平。T8:T8的棘突與T9~10、橫突之間相平。

T10~L5:1、棘突的中點,相當於相應脊椎與下一個脊椎橫突間的水平(例如:T10棘突的中點,相當於T10與T11橫突間的水平)。2、相鄰棘突之間與下位脊椎的橫突基本上是同一水平(例如T10與T11的橫突基本上在同一水平)。棘突斜度變化,以胸椎最明顯,其規律是:以T2開始逐漸向後下方傾斜,至T4時已與T5的橫突相平;繼續發展,至T8時已與T9和T10的橫突之間相平;但是,自T8以下斜度逐漸減少,至T10以下至L5,則都與本椎與下一椎體橫突間相水平。上述未列到的部位,可根據上述規律推演。在臨床觸控檢查時,多以C2、C7、T3、T7、T11、L4的棘突來定位,再依此推算其它脊椎。

1.什麼叫藥?為什麼不叫飯?有其特殊的含義,我們用的藥和“鑰”同音,同音就同源。門打不開了,找大夫配把鑰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別好,鑰匙捅進去門就開了。如果門開得好好的,天天拿鑰匙捅什麼?我們現在很多人把藥當飯吃,本來門好好的,沒事瞎捅,把一個很好的門就捅壞了。

2.我當時就告訴他們:過了5月23日“非典”可能就過去了。為什麼?不是我能掐會算,《黃帝內經》上有:5月22日、23日是農曆小滿,一進入小滿以後,氣就發生了變化,到時候,主氣變成了少陰,少陽相火。學中醫的都知道,相火是風,相火帶有了風火的性質。北京的風就起來了。你說我們的祖先有多麼的聰明!

3.西醫治療的理念跟他們打仗的理念是一樣的:伊拉克亂了,我就把薩達姆打掉,一個薩達姆倒下去,千百個薩達姆站起來,更麻煩了!

4.為什麼叫月經?我們古人叫“月信”,就是月亮呀,一圓一缺的規律。她是象徵著你正常的生命規律。所以女孩子來月經的時候,是天上最黑的時候,因為它的血在下行;在兩次月經中間的時候,是月亮最飽滿的時候,女孩子在兩次月經中間的時候,她情緒特好,世界特美好;要來月經和月經中的時候,世界特別黑暗,月亮沒了。

5.為什麼“非典”之後又來了“禽流感”?大家知道雞類和禽類都屬火。什麼叫候鳥?候鳥是追著太陽跑的鳥,太陽向南它向南,太陽向北它向北,所以鳥類叫朱雀,代表南方,所有的禽類都具有風火的性質,你去看看為什麼要鬥雞而沒有鬥鴨子的?因為雞的火氣最盛。2004年地球是以風火為氣候的環境和條件,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說法是“同氣相求”,即在這樣的情況下致病因子就得到了發展的土壤,又與其最接近的物種中進行了發展,這就是為什麼2004年“非典”下去而雞癌(禽流感)又起來的原因。

6.最壯實的雞最容易得禽流感,因為風火之氣旺盛,這個時候老奶奶拿納鞋底的錐子給雞的翅膀下面放血,放一個活一個。我們的祖先無論在治療人還是禽類的疾病都用同樣的思維,把體內火氣放出去,給了邪氣出路,所以禽就活了。現在全世界普遍都採用圈、禁、埋掉的方法,這不是中華民族的方法,也是不科學的方法。

7.禽流感來了,人類接觸之後誰最容易得呢?是小孩兒。因為小孩兒的風火之性最旺,發育特別快,陰常不足,一發燒就到39°C,現在看看世界上出現禽流感的病症中,孩子的得病率,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

9.我經常這樣說,大自然賦予中藥各種不同的顏色,有綠色、有黃色、有紅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偏性。關鍵的是什麼?一個好的醫生能用藥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調整過來。所以我有時候常說,你們外國人沒進來以前呀,活在中國的細菌病毒比外國活得輕鬆,因為它不會緊著變異啊,你老想殺死它,不變異它怎麼活下去啊?大自然沒讓它死,它就要千方百計地活下去。

10.從上個世紀30年代發現抗生素到現在,全世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究了7000多種西藥,而現在臨床上還在使用的西藥不過幾百種,其中還在應用的抗生素不過就十幾、二十種,大部分用不了了。為什麼啊?因為細菌變異得太快了,再也不怕它了。

11.而兩千多年前的中藥現在還有效,為什麼?因為它從來沒想殺死誰,它要求以和為貴,你只要不侵犯我們人類就行了。當我用藥物把你身體的狀態調整到最好,不適合致病因子在我這兒發展了,它對我又有什麼威脅呢?

12.現在濫用醫藥、濫用保健藥問題嚴重危害了我們的養生。過去困難時期,家裡存點糧食。現在沒人存糧食,但藥櫃裡什麼都有:維生素、魚油、降壓藥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藥、中午一把藥、晚上一把藥,然後跟我說,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說您這是胃,不是鍋爐。

13.父母給你的元氣,這是先天的,如果後天不用穀物來補充的話,人就能活7天,這些元氣只夠維持7天的生命。而這些穀物是為了減少元氣的消耗。如果天天都正常的飲食起居,人類的最高壽命應該是120歲。

14.先天的元氣需要不斷有後天的水谷之氣、呼吸之氣、自然之氣來補充。“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所受於天,這個天是誰?就是生你、養你的爸爸和媽媽。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這是你元氣的整個概念。

15.母壯則子肥。如果爸爸、媽媽身體都非常好,你的元氣就會像一個新罐裝的煤氣罐一樣,非常充盈;如果父母體質不好,那麼給你的元氣就不足,就像有時候,你從煤氣公司取回來的半罐氣。可是,雖然爸爸、媽媽給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氣,如果你的閥門開得很大,你的壽命就很短;如果爸爸、媽媽只給了你半罐氣,但是你使用得很節約,你的壽命就會很長。

16.元氣是一個定數,元氣耗盡的那一天,一定是你離開世界的那一天。當一個人的元氣耗盡的時候,就算拿人參堆著他,他也活不了。這就是我們中醫的基本理念。那麼,醫生幹什麼呢?醫生的責任就是把你元氣的消耗降到最低,這就是大夫!

17.說起癌細胞對於我們人體的影響,就像我們的社會環境,好人和壞人是相對存在的,當社會秩序很正常的時候,有幾個毛賊沒關係,他不會興風作浪,因為你的整體狀態是好的,足以控制這幾個毛賊,不讓他們發展起來。反之,整個社會秩序都亂了,警察全變成小偷了,那壞人就會發展起來,當他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就大亂了,我們說的癌症也就表現出來了。

18.現代醫學不管用化療、放療、手術……不管用任何藥物和手段,只要能殺死癌細胞的,都能殺死正常細胞,就像子彈射出去能夠打死好人也能夠打死壞人一樣。所以很多做完癌症手術,或放療、化療的病人,甚至比不做手術的病人死得還快。癌細胞是殺死了,同時,大量的正常細胞也被殺死了,造成病人整體功能低下。

19.西醫是怎麼看“病”的?感冒了,到醫院去查,西醫所有檢查手段的目地是什麼?他要找,到底你這個疾病是由於細菌造成的,還是病毒造成的。當他找到了是誰製造的混亂,他還要回過頭去看看,武器庫裡有沒有能殺死細菌或者病毒的武器,如果有殺死它們的武器,西醫就覺得有辦法。

20.其實我們現在去醫院所做的一切檢查,都是在找:薩達姆在哪兒?本·拉登在哪兒?用句簡單的話講,就是要找到致病的因子是什麼?這是現代醫學的一種基本思路。西醫認為把製造混亂的物質殺死了,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其實事物並不是那麼簡單。

21.按中醫的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陰陽處在一個很平衡的狀態,即使遇見了大風大雨異常的氣候變化,你也不會得病。如果你外受風、寒、暑、溼、燥、火,內受喜、怒、憂、思、悲、恐、驚,讓你自身的正常狀態被打破,你賦予了致病因子生存發展的條件了,它就從10個變成100個,100個變成1000個。當它達到一定數量時,它就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沒辦法抵抗它,你就病了。

22.我們的祖先偉大在什麼地方?借用佛家的一句話:“因緣相合則為果。”致病因子不管是細菌、病毒還是癌細胞,它客觀存在,這就是因,得病是結果。那麼因和果之間一定有一個條件,這就是佛家講的緣。中醫是什麼?中醫治病是從“緣”入手的,是從條件入手的。

23.中醫學所有的藥物,中醫整個治病的過程,是用藥物的偏性去糾正人體的偏性,也就是說我用藥物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調整過來。當人體的平衡被調整過來了,那你癌細胞又奈我何呢?它就沒有辦法了,因為我這兒不再給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了。當把這個條件調整過來,那它自然就從1000個退回到100個,再從100個退回到10個,你們倆又開始重新和平共處了。這才是中醫治病的根本理念。

24.你看八路軍傷員靠什麼養好?小米粥。為什麼中國女人生孩子都要喝小米粥?就因為維持人的生命不僅僅靠脂肪蛋白質,更要靠無數具有生命力的種子。你想這一碗小米,種地下就長出一大片啊,那一碗老玉米種地下才長出幾十棵啊,它倆能同日而語嗎?它的生命力極強,是用它的生命力來維持你的生命力,所以你生完孩子以後就要喝小米粥。小孩脾胃弱,腹瀉,可以用小米粥油來解決,它味甘、色黃、入脾胃,具有極強的生髮之力,所以他氣往上提了,腹瀉不就止了麼。

25.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中醫認為:象中必然有數,也就是象數學問。說起來很簡單。一開門兒,進來一老太太,你一看她,就說了,六七十歲吧;進來一個小姑娘,你一看,也甭問她,十七八歲。象的後面就帶著數呢,這就是:觀其象知其數,因為她長到什麼年齡的時候就得是什麼狀態。

我說如果一個很有經驗的老瓜農,都不用拍,他一看,他就告訴你,這瓜是生的,那瓜是熟的,為什麼?觀其象,知其數。西醫怎麼辦,要不就切開觀看,要不就從根那兒抽點水,從上面抽點水,再從中間抽點水,到實驗室化驗一下。然後告訴你,這是熟的,這是甜的。你要問他是沙瓤還是肉瓤,那得用X光照一照。老瓜農不用,他把它的產地弄明白,把今年的氣候弄明白,他就敢告訴你,這瓜就是沙瓤,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

27.西醫在治病,中醫在治人。西醫依靠指標治病,而人不能完全靠指標活著。因為指標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反映你的狀態,當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不管西醫檢查沒檢查出來,這時候你都需要加以調整。

28.我們說現代西醫發達,但對生命的認識還差得很遠,因為生命不可能像機器似的能夠重新組合起來,而我們中華民族的中醫學的很多理論與認識,都是從人類生命過程中提取出來的。比如說:喜、怒、憂、思、悲、恐、驚對五臟的損傷,這對西醫來講沒法理解,大怒傷肝,這肝和怒有什麼關係啊?

29.肝主怒,大怒則傷肝。很多女同志都有這樣的體會,尤其是30多歲的女同志,月經要來的時候世界就特黑暗,見誰煩誰,生氣。這種情況是因為什麼呢?因為女同志的整個生命過程是一個曲線,女同志以血為主,每一次來月經前一週血下行,氣上浮,血下行,氣有餘便是火,所以就容易煩躁。但兩次月經期間血充盈的時候,情緒就特別好。所以如果脾氣本來好,後來特別容易發怒,就要好好調理肝了。

30.還要調節情志,男人女人都要宣洩,鬱悶了要疏散。我常跟有些女士說,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了,什麼時候把你氣哭再走,彆氣半截,因為生氣的時候肝氣特別旺,一哭,肺氣上來了,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肺氣一通肝氣就調達了,如果氣一半,肝氣沒下來,回來還得接著打不說,還容易得病。我們說五臟是相互制約的,如果可以很好地調整情志,就可以少得好多病。所以過了35歲的女同志就要注意調整自己的狀態、情緒了。

31.我們的祖先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說五穀是養命的,人的生命不僅僅靠脂肪、蛋白質來維持,要靠無數具有生命力的種子,不論什麼民族,哪怕是以肉食為主,他也必須吃糧食,不吃糧食是活不了的。

為什麼?種子是什麼?種子是生命的延續呀。您看我們從馬王堆裡挖出來的那個種子,已經上千年了,還能發芽,說明種子是有極強生命力的東西。現代很多人說我天天不吃五穀,我光吃菜,我就為了減肥,那就面有菜色了。

32.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是以纖維食物為主的民族,這和外國人不一樣。你看外國人吃飯,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了。這是外國人的生活對吧?因為他以遊牧為主,他們幾千年的遺傳基因,對肉類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國人強得多,幾千年來他們就是這麼吃出來的。

33.我們祖先在過去是以纖維性食物為主的,這是幾千年遺傳基因的結果,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是不一樣的。而今天,拿著老祖宗給你消化纖維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麼牛排啦、雞腿兒啦……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結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壓高。

由於你拿著老祖宗給你消化纖維性食物的肚子去對付那牛排呀,雞腿呀,你不得代謝病才怪呢!飲食結構不是一代人能改變的,我想這是我們國人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34.男同志以陽氣為主,他的數是偶數,是8。女同志以陰為主,她的數是奇數,是7。《黃帝內經》講得很清楚,女同志每7年轉一圈,28歲是女同志的頂峰年齡,28歲以前一直往上走,過了28歲就往下走。35歲陽明脈衰,再美的女同志也要開始煩惱皺紋的問題了。

35.很多的女同志說,我們真倒黴,為什麼男同志老得就慢?因為他們8年轉一圈,你女士7年轉一圈,女的28歲相當於男的32歲。男同志的頂峰年齡是32歲。過了32歲以後發福了,其實是代謝緩慢了,體記憶體積的東西多了,看似發福,不是個好現象。

男同志過了32歲,女同志過了28歲,這時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飯要吃得好一點,晚上的飯要儘量少吃,因為代謝的緩慢主要在晚上,老年人尤其如此。

36.如果血脂、血壓、血糖已經高了怎麼辦?我建議大家吃一點雲南的三七粉。在所有的活血藥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氣。它和人參是同一科屬的,一個長在東北,一個長在西南。貧瘠的土地是不長人參的,東北是木氣和水氣比較重的地方,肥厚溼潤的土地其性屬陰,長出來的人參是三枝五杈,它那個枝葉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數,是陽數。

它是一個從陰引陽的藥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氣,如果精不化氣的時候,用點人參,馬上氣就出來了。如果腎精已經很虧損了,你再吃點人參,本拔則木搖。

37.西南是土氣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長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顏色是青的,裡面的顏色是黃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髒;黃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氣統血。很多人把三七當止血藥,甚至《藥典》上說三七隻能吃3g,多了就不行了,因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

38.到了北京,很多人都願意吃烤鴨,那個鴨為什麼要烤?到了廣州呢,要煲老鴨湯,為什麼不拿嫩鴨子煲?因為鴨子在水中,習性偏寒,你如果不拿火烤,不吃那老鴨,那麼吃完就可能拉稀。雞就不用烤,燉雞湯時越壯實的雞越好。

39.南方人沒有北方人那麼強壯,他們吃的大米是在水中生長出來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麥,小麥是冬天種,陰曆五月收,它的陽氣最重,其性是溫性的。

40.遇到寒性的胃潰瘍的人,我就不讓他吃藥,回家吃烤饅頭片去。烤饅頭片堅持吃一年,胃潰瘍就好了。虛寒性的潰瘍病,你讓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飯,他一吃完就難受。你讓他吃饅頭片,小麥粉本來就是溫性的,在裡面放點鹼,再發起來,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給它烤煳了,它就更溫了,溫胃散寒。

41.七八月份出來的茄子下鍋就爛,因為紫色的茄子正好是溼熱環境下生成的,這時候就應該熟。你要吃反季節,春節時你買大棚裡的茄子,怎麼在鍋裡煎都不爛。中醫講不僅要吃其形,還要吃其神,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只有形,沒有神。我們過去講“冰凌響,白菜長”,冬天是白菜生長最旺盛的時候,現在大棚出的大白菜包鉸子吃是苦的。

42.西方人用兩隻手吃飯,我們中國人用一隻手吃飯。筷子給你的時候,叫一雙,這叫“道生一”,用的時候必須一分為二,這是“一生二”,“二生三”,什麼是“三”?動者為陽,靜者為陰,一陰一陽為之道,這就是“三”。兩根筷子這麼一動,什麼芹菜、韭菜、花生米……你全夾撿起來,這就叫“三生萬物”。

43.你要兩根筷子都不動,什麼也夾不起來,兩根筷子都動,什麼也夾不起來。我們祖先把用筷子的傳統延續下來就已經告訴你了,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就是老子說的“道”。

44.我常常跟他們講,醫生的“醫”為什麼叫一不叫二?中國字同音就同源。你看繁體字的“醫”,它這邊其實是一個手,這邊拿著一個盾牌擋這個箭,底下是一個酒,所以中醫人不會喝酒,不知道酒怎麼用,也是個缺憾。酒是一味挺好的中藥。

45.中醫這個“醫”有兩個基本的含義,你看古代的這個病字啊,不是一個“廣”嘛,底下是一個“丙”字,“廣”在古代就是病的含義了。

他這個病呢,這邊是個床,中間有三個點,這邊是個人,人出汗了,靠在床上,他不能自我調整了,得靠醫生,所以醫生的第一個含義是病人的“依靠”,是病人的靠背,所以當一個好醫生別怕麻煩,只要患者找到你了,你選擇這個行業了,就是病人的椅子,你沒有任何理由不讓病人靠在你身上。

第二個含義,中醫整個治病的過程是什麼?治來治去的結果,要製造“一”的狀態。“一”是什麼?陰和陽的結合,我們剛才講“道生一”,在它的不斷運動中逐漸形成了。

二,治病到最後,要治到陰平陽秘的狀態,陰陽協調的狀態,這就是醫生的“醫”。如果醫生治來治去,治成二了,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病“好”了,人死了,醫生的責任就沒盡到。

46.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是極其深刻的,你比如蔬菜的“蔬”字,下面是疏通的“疏”字,所以多吃蔬菜,你的胃腸道就會疏通;你再看葷菜的“葷”字,它下面是個“暈”字,你越吃腦袋就越糊塗。所以我覺得研究中醫就是研究人的狀態,小孩有小孩的狀態,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狀態,青壯年有青壯年的狀態。

47.因為現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醫生和藥物。很多人問我他該吃什麼藥,找什麼大夫治病。我作為中醫,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人不能完全靠指標活著,首先要憑感覺活著,對自己要有足夠的信任,因為你是人,不是動物。當你自己覺得睡不好覺、不舒服、情緒異常變化的時候,口味發生變化的時候,不管大夫是否檢查出來了,你都要找好的醫生幫你調理。

48.很多外國人來學,來抄方子。我說抄方子就像把那一棵樹上的樹葉一片一片摘下來放到筐裡,這個樹葉在我手裡頭是活在樹上的樹葉,我想動哪片樹葉,哪片樹葉就動。

當你把樹葉一片一片摘下來放在筐裡的時候,開始還有型兒,說這病來了我用老師這方子,那病來了用那方子,3年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這個樹葉長在樹上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不在根本上下功夫,你就等著樹葉結果?

49.其實我們人是哭著生下來,笑著離開世界的。人一死氣散了,所有的皺紋都展開了。生下的時候攥著拳頭,走的時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從哭到笑的一生。生下就笑的小孩兒活不了,撒著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讓你攥著拳頭幹嗎?就是要幹活的,而你所掙到的錢就像你手上的油泥天天洗,天天來。

50.人是依靠五穀滋養的,那你老不吃五穀……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女孩,一年不來月經了,來的時候臉色就像白骨精一樣,就是剛才說的,減肥減出來的,結果怎麼辦?

我就用的什麼呢,用的是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飴糖,吃了一年,月經來了,小臉紅撲撲的了。為什麼?就是她血的生化沒有源泉,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泉,你老不給它穀物的滋養,脾胃生化不出血來,她不閉經怎麼著?所以我覺得這些疾病吧,飲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51.我給很多成功人士看過病,他們都問我怎麼才能長壽?我說你什麼時候覺得功名利祿快攥不住的時候,離八寶山就不遠了,所以要趕快把手上的油泥洗掉,自己洗掉,對你的心態和生命一定有好處。中國文化講“捨得”,舍了才能得。舍是情願的,丟是不情願的,舍了你一定會得到回報。

得了也別高興,得了之後就是失。所以上聯叫“捨得”,下聯叫“得失”,中間叫“自在”。如果你這麼體味人生,你就不覺得有什麼過不去的事,你只要認認真真地按照事物的規律做事,坦坦蕩蕩做人,瀟瀟灑灑做事,你的心態就特別好。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扶陽精髓:桂枝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