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既然講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天下”一詞!
第一節 “天下”的變遷
“天下“是什麼?
“天下”一詞在先秦時期記述前代歷史的文獻中出現最為頻繁,在歷史、文化程序中天下的含義亦在不斷昇華,我們也可從中可以領悟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1、“天下”之地域概念
如《論語》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意思是講舜、禹貴為天子,坐擁天下,已經貴為國家的主宰者,而他們卻不貪圖享樂,反而生活樸素,整天不為自己,卻忙著百姓的事情。
大禹為了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這裡的天下指疆土。
2、“天下”之政治概念
《荀子》記載:“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
這主要講志、德、行皆達到了最極致的境界,就是天子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這裡的天下指統治、政權。
3、“天下”之人文概念,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在作品《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話是范仲淹為官的信條,在范仲淹看來為官者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憂,為天底下的人民謀福利。
在范仲淹眼裡,想得最多的莫過於憂,他認為仁者之士就要在天下人之前為國家系統把脈,如何讓百姓怎麼生活得更好!與一些為官者想的天天有肉吃,天天有酒喝之徒形成鮮明的對比。
范仲淹確實像一個孤行者,傲立在孤山之顛,為改革弊政,提出“慶曆新政”被宋仁宗採納,可惜因保守派的反對最終流產。
新政受挫,范仲淹就像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從范仲淹被貶的經歷來看,只要能為民做事,無不以大局為重,最後病死在潁州上任途中,體現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從范仲淹的歷經、踐行來看,這裡的“天下”一詞就是深深的百姓的概念。
4、“天下”之文明概念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思想家顧炎武將“亡國”與“亡天下”進行區分成不同的兩個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皇帝,國號。而仁義道德、華夏文化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殘虐百姓,人民之間紛爭不斷,是天下將滅亡。
他提出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皇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後人便將其簡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崇禎十六年(1643年),顧炎武成為國子監生,加入復社。清兵入關後,先後依託於弘光政權、僉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鍵、詩社,組織反清活動。後期,拒絕朝廷徵辟,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成為清學“開山始祖”。
根據明末清初時代背景,顧炎武組織反清活動,他的一生經歷結合《日知錄》來看,本文的天下又多了一層深意,批判明清易代釀成的道德淪喪、文化斷裂及文明破壞,殺戮橫行的罪行,一生不為滿清服務。
從中可以看出,對於華夏傳承,只要是漢族,國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明君忠臣!所以,這裡的天下一詞,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捍衛華夏文明的情懷。在這顧炎武就提出了保衛華夏文明傳承,每一位華夏子孫都有責任和義務。
第二節 清朝的是非
1、文化的是與非
有的人說,清朝收臺灣,消滅準噶爾部,平定了西域等,人家是在開疆拓土,功不可沒,憑什麼說人家阻礙了華夏文化,那是進步啊?
在這裡講一下,從古文明時代,特別是中國秦朝開始有大一統概念以來,在科學技術、政治、經濟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秦朝,國家政治制度,武器、裝備技術遙遙領先,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華夏文明在此期間得到了昇華。
漢朝,開闢“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宛國,霍去病追著匈奴打到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公元前36年陳湯驅使烏孫兵馬擊滅北匈奴。公元91年,東漢朝著名的外戚大將軍竇憲深入漠北,一場著名的“燕然勒石”大破匈奴,匈奴遭此打擊一蹶不振。奠定了現今中華的版圖。
漢朝對外一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以想象漢帝國的對外政策和在西域諸國中的威望。
唐宋時期,工業化高速發展,世界第一個出現紙幣國家,那時宋就學會用貨幣戰爭來消耗遼、夏、金,而造船業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成了倭人膜拜的物件,宋人筆記《清波雜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倭國一舟飄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講了來自日本的一隻船停泊大宋海岸後,大約30名婦女下船後遇到中國男人就主動獻身,目的是給倭人來改良人種。
明朝,鄭和下西洋,徵蒙古,萬邦來朝……
四大發明更不用說了!
從歷史發展來看,滿清閉關鎖國,大興文字學習漢文化,滿漢一家,實際就是以華夏文化控制漢人,註定做不了華夏文化的合格的傳承人。
清朝興文字獄,編《四庫全書》的陰謀,實際是去不利於統治的華夏精髓,焚燬和篡改華夏文明精華成了慣用手段。
崇禎十年初刊的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技術著作《天工開物》石沉大海,書中諸多科學技術如煤礦開採過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術,鋅礦冶煉技術,蠶種雜交技術,提花織布機等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18-20世紀《天工開物》在一些歐美國家傳播,在法、英、德、意、俄等歐洲國家和美國大圖書館都藏有此書不同時期的中文字。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對歐洲農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民國初年,有人查《雲南通志》,在裡面發現說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徹底從中國消失,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後來這人在日本發現了日文版,最後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裡找到《天工開物》的明朝最初的原刻本。
中國的著作最後在中國消失了近300年,這無疑是華夏文化史上的悲哀,就因為書中有一些“北虜”、“東北夷”等字樣,刺痛了清朝統治者的神經,讓這部科技書籍都難逃噩運。
與《天工開物》同樣噩運的,《農政全書》、《武備志》、《夢溪筆談》等比比皆是,還有多少不得人知的科學技術直接失傳了呢?這裡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2、“開明皇帝”真的開明嗎?
清朝號稱最有作為的皇帝康熙,從西方淘到寶貝後,經常幹起自己獨自欣賞,禁止外傳的事情,生怕人們知道科學技術領先大清,毀了自己“天下第一功績”的威名。
戴梓(1649~1726), 中國清代火器製造家,曾製造了“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和“威遠將軍炮”(“子母炮”),在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昭莫多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親征噶爾丹的康熙深知火炮對軍隊的重要性及威力,卻輕信讒言將戴梓流放到瀋陽,晚年在貧困交加中死去。其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戴梓是漢人。據文獻記載:“子母炮系八旗火器, 各省概造, 斷乎不可”,“子母炮原系內製,不便通給外省”,嚴令最先進的東西只裝備八旗,時刻防著由明軍及其它漢人組成的綠營兵,作為相對開明的皇帝如此,更別指望後世君王科技興國了。
清朝的開疆拓土是建立在傳統意識形態下去進行的,未從根本思想上去進步,實際是消耗華夏底子而進行的置換的結果,落後是遲早的事情就不難理解了。
正因為有了清的不作為,中國出現了近代落後的時局,剽竊者利用近代落後掀起了去華夏文明的陰謀,讓諸多不知詳情的華夏子孫加入了崇洋的陣營。他們寧願把西方的電影當歷史,也不願相信華夏的文明!這場文化戰爭任重道遠!總結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乃華夏人之天下。
中國的未來也是萬邦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