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茶葉起源於中國,茶葉的發展史與中國歷史的程序密不可分,傳說自上古神農時發現茶葉開始後,華夏大地就開始與茶葉產生深深的聯絡。

茶葉的發展程序,不僅填補了食物飲品的選擇,茶還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關於茶的禮儀、用具、工藝等,也在漫長的歷史程序逐漸成為體系,其中宋朝時期就是茶文化高度蓬勃發展的一個黃金階段。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諸多王朝中,宋朝安定繁榮,商業規模發達,文化事業得到重大發展。

宋代文人大師頻出,詩詞書畫藝術表現呈群星閃耀的景象。茶也成為了其中許多詩詞畫作的載體。在很多畫作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以茶為主題的作品,這一些系列的品茗圖都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盛況。

一、宋代品茗圖的誕生背景

1.唐興宋盛的茶葉普及情況

關於茶文化的發展梗概,常常會用"唐興宋盛"說法,因為在唐朝時期,由於四海臣服,疆域遼闊,大唐達官貴人們在享受帝國殊榮時,也樂見品茶賞花。其中,在唐朝就出現了由陸羽所寫的《茶經》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百科全書。

《茶經》裡面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介紹茶這種飲品的品性,指明瞭它可以性寒降火的功效。並且對於茶的沖泡法和用具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在提到茶葉的起源和來歷時,《茶經》還提到前朝先人民生都有喝茶的習慣,並唐朝當時的普及情況已經是"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即是說像長安、洛陽這樣的都城基本都是家家戶戶有喝茶的習慣了。

而這種普及在宋代時就更加普遍,由於宋朝是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朝代,普通民眾獲取茶葉的途徑更加簡單。

王安石在準備變法的時候,在茶葉的改革時,他就曾經在《議茶法》中提到"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說明茶葉在那時候已經和大米和食鹽是生活必需品了,一天都不可以沒有。而這種完全普及的情況,很明顯作為貴族以及統治階級來說,更加是帶頭推崇。

2.從皇族到市井的愛茶之風

在宋朝的皇帝裡面,宋微宗算是最喜歡茶的皇帝了,不僅喜歡品茶,還在為茶寫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大觀茶論》。這本書不僅是介紹茶的品類、茶葉的產地分析、甚至是社會上一些鬥茶等風俗都記錄在裡面。

皇帝喜歡茶,那麼從士大夫到平民也當然會響應愛茶的潮流,同樣是北宋時期的蔡襄還寫了《茶錄》一文,給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給他"種草"福建的茶葉,他覺得以前關於茶的書籍裡面沒有提到福建茶,其實是一種遺憾,於是要把這一的好產品介紹給皇帝鑑賞。

蔡襄在《茶錄》提到要儲存茶葉時要"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溼冷"。說不可以和其他帶有香味的東西一起放,也不可以放在太潮溼的地方,怕茶葉變質,愛茶之心躍然於紙。

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說到"較篋笥之精,爭鑑裁之別"則介紹了許多民間的愛茶人士,都找一些精美的器物去存放茶。然後大家還在器物的精巧上相互比較,目的都是為了去展示自己對於茶葉的上心,這也在側面描述了底層民眾對於茶葉的喜愛之情。

二、宋代品茗圖的主題表達

1. 宋代品茗圖的主題表達範圍

品茗一詞就代表了在宋代,喝茶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繁榮的宋朝,詩詞書畫都高度發展,品茗圖的創作上也更加豐富。自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開始,以飲茶為主題的繪畫藝術就開始出現,成為現存最早表現唐代煮茶法的繪畫。宋代起,茶葉的製作工藝、沖泡方式、所有器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例如,唐代的"煎茶法"到了宋代就是"點茶法",在器皿上由於瓷器製作技術的發展,還出現茶盞等專門裝茶用具,在民間更有鬥茶、分茶的活動成為娛樂方式。從對茶的鑑賞、點茶技藝到鬥茶、茶百戲等風俗內容,都成為了許多文人雅士創作品茗圖的靈感素材。

其中,張舜民的《畫墁錄》記載了蘇東坡對於茶與畫的之間關係的評價。蘇東坡覺得"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不同,其德操一也。"。

意思說明好的茶和好的墨雖然形態不同,但是它們內涵與美感卻是一樣的。蘇東坡的見解也代表文人雅士對於茶飲風尚的理解和態度,茶壺也是這兩者的結合體,將水墨和茶意互相融合,成為新的藝術呈現。

2.視角的茶畫創作

在目前傳世知名度最高的宋朝佳作中,以《清明上河圖》最為人所知,在描繪宋代首都東京熱鬧的街景的景象時,也把民眾的生活描繪了進去。其中可以看到很多店面前有許多茶桌子,以及無數個茶擔子,上面三三兩兩的人圍坐喝茶取樂。

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也描繪了許多茶擔小販在路邊賣茶的景象,這種地攤經營在宋代十分常常見,從早到晚都有。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馬行街鋪席》寫道"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也",一直到深夜都會有人在街邊賣茶。而劉松年作為宮廷畫師,他的茶畫取材是比較豐富的。

劉松年還畫過一副《攆茶圖》,重點描繪了茶葉的生產工藝之一的攆茶和篩濾,畫中人物主次分明,分工明細,所用使用的器具都清晰的繪畫出來。

根據《大觀茶論》中提到"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幾細青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說明攆茶是沖泡前將茶葉攆碎的一道工序,如果攆壓不當,過濾不好,在茶末沖泡的階段就無法得到完全溶解,影響最終的成品。

三、宋代品茗圖創作背後的茶雅文化薰陶

1. 茶畫是宋代雅文化的集中體現

整個宋代出現的若干品茗圖中,取材廣泛、角度多種,不僅畫工細膩,虛意與寫實兼有。但是要說算得上立意最雅的,還是屬宋徽宗,宋徽宗趙佶本人就是十分優秀的繪畫者。

他創作的《文會圖》,描繪了一幅文人雅士在庭院中飲酒作詩的場景。畫中酒瓶茶具、果品菜餚均在,有人在溫酒,也有人在煮茶,也有相對坐飲者,也有交耳相語的,還有四處張望者的。

《文會圖》全圖共展現了十八人的風貌出來。其中一小廝在旁測備茶,畫中所呈現的步驟,正是"點茶"這一宋朝特色。宋徽宗趙佶的也在畫中寫了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同樣畫中出現點茶還有南宋時的《春宴圖卷》也是在畫中巧妙地表現了點茶的技藝特色。

關於點茶,蔡襄在《茶錄》曾經指明點茶的要旨在於"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

點茶屬於宋代茶文化中最"雅"的那一部分,茶葉種植生產研磨沖泡皆有門道,而唯獨是沖泡後,用茶筅去攪動杯中的茶末,讓茶末與水的融洽度達到最佳,成就一杯佳品,正是文人雅士的終極追求。

2. 茶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託

對於飲茶,在宋代人心目中,特別是讀書人、士大夫心裡有著不替代的作用。作為儒學理學的學子,許多士大夫都會時時刻刻強調自我反省,從而來規避自己不要做錯事情以及提升自己的品性與修為,而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士大夫們起到相關作用。

宋代文學家吳淑就特別喜歡喝茶,他在《茶賦》中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之利,其功若神"。對他而言,茶的作用已經"換骨輕身"的性質,可以為他每天"重新整理"一次自己。而這種透過喝茶來實現身心清淨的想法,在品茗圖中也有例子可尋,南宋末年畫家錢選的《盧仝烹茶圖》就是這樣的立意。

《盧仝烹茶圖》中主角盧仝是唐朝人,他的文學修為很好,但是卻不願進仕途,喜愛鑑賞和品茶,被尊稱為"茶仙",而作者錢選自己入仕則遇到宋朝覆滅的局面。因此他寄情於遊山玩水,以品茶論道還展現自己希望歸隱山林的人生選擇,曾經寫過"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的詩句來表達自己這種心情。

四、總結

文人雅士總是喜歡詩詞書畫歌酒茶,以文學能力的表現來完成自己價值的體現,茶的出現又給了每個文人在創作上獨特靈感。茶不僅有充分代入感,還符合儒家修身論的需求,在精神與實際中融匯一體。

宋代的茶畫無論在技法、立意、影象結構上都屬於一座高峰,它的誕生是多種事物各自發展又集中融合的體現。宋朝經濟繁榮,商品經濟發達,民眾的生活所需較為完整,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期望較高,而這種期望又直接促進了茶葉製作工藝的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得到達官貴人、士大夫群體的追捧,上升為精神鑑賞類的物品。

而茶畫實現了水墨與茶意完美結合,重現了歷朝歷代的茶飲故事,也記錄了茶文化的歷史變遷與人文價值的發展。使得今人的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到各品茗圖背後的茶情畫意,也可以感知到背後那種文人揮灑文墨,詮釋優雅文化的那一份自信。

參考資料:

1.《大觀茶論》

2.《題文會圖》

3.《茶錄》

4.《東京夢華錄》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父母都希望子女成器,孔子說「君子不器」,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