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帶給你歡樂的事物也能給你帶來痛苦。

《道德經》原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個愛包括一切的權欲,物慾,愛慾。在慾望面前多數人慾罷不能,越陷越深,一直墜入慾望深淵,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我們讀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描寫: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這時候的楊玉環正受恩寵,唐明皇李隆基對她可謂百般寵愛,要雨給雨要風給風。姊妹弟兄也跟著受皇恩沐浴,各個列土封侯。而李隆基對她寵愛的代價就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不思勵精圖治,沒有把心思用在治理國家上。或者即便在聽朝臣彙報國家大事的時候心裡也在想著和楊貴妃如何沐浴愛河。安祿山就趁著這個機會製造了叛亂。

這和現實中那些創業初見成功的人很相似,覺得有了成績,聘請專業的經理人打理事業,再安排兩個親信,自己就可以和喜歡的人的周遊世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等遊玩差不多的時候,猛然發現自己的事業已經被親信給毀的差不多了,奮鬥多年不過又回到原點。

還有一種嗜慾是對某種事物的貪戀,我有一個堂兄時常陷入痛苦之中,他痛苦是因為他早就告訴家人自己要戒菸,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他把工資卡零花錢全部放在妻子手中。而他煙癮來的時候,又不得不找親戚朋友借錢來買菸,剛開始三百五百的借,後來二十三十的借,把自己弄到十分痛苦的底部。而他所貪戀的不過是抽菸帶來的片刻慰藉,倘若把香菸換成其他的依賴,後果會更加可怕。

貪戀權貴的最終為權貴所害,歷史上身邊上一直再上演。

荀子的學生李斯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在未發達的時候上廁所看見廁所裡的老鼠偷吃點髒東西,見了人或者狗倉皇而逃,而大倉庫的老鼠則居住在大房子之下沒有人和狗的驚擾,吃住無憂。他窺得人生真諦,所以一心躋身於權貴之門。《史記》原文如下: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李斯後來位至丞相,兒子盡娶公主為妻,女兒盡嫁王侯。李斯長子李由為三川守,迴歸咸陽都城,李斯在家擺酒,百官來賀壽,車騎數千盈門。李斯想到他的老師荀子說過“物禁大盛”,而李斯自己出身布衣做到丞相已經是人臣之極,盛極必衰是老師對他的忠告,雖然他知道,但終究放不下權貴帶來的便利。

最後為趙高所害,父子以腰斬之刑而死咸陽,行刑時在路途和兒子相遇,看著他的二兒子他說:“我想跟你再一起領著黃狗在老家追獵兔子,這不可能了吧。”父子對著哭。這個時候他想到做一個普通人的幸福了,可惜已經晚了。《史記》原文如下: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這種事情歷史上比比皆是,現實中也多有這類人物。都是因為不知道進退之機,知道進不知道退,知道美而不知道惡。知道歡樂,卻不知道歡樂的背後就是痛苦。

二、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的多。

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間萬事萬物的美醜,不過人強加給物的自我認知。如同臭豆腐和蔥蒜,喜歡的人見了自然胃口大開,不喜歡的人見了棄之不已。

如同一個惡人,四周的人見了他都繞道躲避,他的兒女見了他還是會偎依在他懷抱。他的人沒有改變,只是看待他的人不同。

改變別人很難,即便使用暴力的手段也難做到完全對人的駕馭驅使。而教化又只能為信服教化的人而設定。孔子曾經說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教化對別人的改變也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過程緩慢而細微,有時候甚至看不到變化。

但改變自己卻很容易,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想讓別人做到仁很難,但想讓自己做到仁,一個念頭仁便隨之而來。這就是佛教常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因為內心放下了,內心起了仁心,佛性便出來了。

世間的事情有善惡對錯嗎?原本沒有,是人們為每件事物貼上了標籤。水蛭,牛虻這些人人討厭的吸血動物,在醫家手中就能活血化瘀。智慧會讓心量放大,心量放大以後能容納世間不同的事物。只要改變自己的看法,世間事就豁然開朗。

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也是如此。很多人很熟悉這句話,卻從來不品味其中的意思,退是如何退?退到哪裡?退其實就是放下眼前的煩惱,靜下來重新審視世間萬物,審視你還擁有的當下,重新珍惜眼前的幸福。有些人為孩子做不完作業苦惱,有些人為找工作苦惱,有些人為妻子不會做蛋炒飯苦惱,有些人為孩子不聽話抓狂。對於宇宙歷史來說,這些不過是轉瞬即逝的一幀畫面,完全可以暫停一切的事物,安靜下來睡一覺,看一部電影,重新來過。很多人卻在這個過程因為一丁點的瑣事而崩潰而做出無可挽回的選擇。

我們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集體活動中,有一部分人總是熱衷掌控局面。總是想給別人灌輸自己的觀點,讓丈夫交什麼樣的朋友,讓孩子不跟誰玩。最終會發現很難達到她想要的結果,她實際可以停下來看看,先試圖改變一下自己。如果她能意識到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更加容易,她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看待周圍事物的方式。丈夫交什麼樣的朋友,丈夫需要交集,他沒有出軌,沒有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孩子跟小朋友玩並沒有沾染上惡習,而是把好習慣分享給了別人。

三、你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論語》中有關於蘧伯玉的句子。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傳說衛國賢人蘧伯玉60歲而能審視59歲的過錯。很多人長期以來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一切都是對的,稍有不如意就認為整個世界在和自己作對。

孔子教育弟子不憑主管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看看身邊多少人能真正審視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不敢於面對自身的缺點,想向上進步,自新自強談何容易。

曾子每日三省也是為了點檢自己發現不足,修身難道不應該是如此嗎?

如果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有不足,有錯誤。如何能有提高?學習是這樣,工作是這樣,家庭生活也是這樣。

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畫家夢遊闖進鄰居家,為睡夢中的夫妻畫一幅畫,作品賣5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