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化丨藝術丨曆史

壺是我們常用的盛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壺,壺這個字最早見於商代時期的甲骨文,在商代的時候,壺也是盛器的意思。古代的時候壺用來裝水、裝酒。這一器具幾千年來功能未有改變。

壺字字形的演變,您喜歡哪個呢?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下途石門舊居 李白

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問劉十九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朝的詩人李白、白居易等等在寫到酒相關的詩句時,不時都會提到壺,也是很有意境的詩句。

壺的功能沒有大的變化,但是壺的材質和器型方面,在歷史上還是漸進發展的,壺的器形也是斷代的重要依據。

新石器時代陶壺為主,主要功能是裝水。當時的壺沒有壺嘴,是哪兒進哪兒出的。

到了夏商至秦漢時期,壺主要是禮器,青銅器的壺為主。這一時期有名氣的壺,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

魏晉時期,青銅器漸漸消失,大家比較熟知的是雞首壺,材質也豐富起來,金銀器、漆器、瓷器的壺等等,壺嘴開始出現了。雞頭壺最開始只是個裝飾,實心的並不通,西晉的時候是這樣的,到了東晉時期雞頭是空心的,與壺的腹部相通,到隋唐時期演變成帶流壺。

唐宋時期,和當時的飲食習慣相適應,壺的特點是粗頸,短流,喇叭口,瓜稜腹或圓腹。中晚唐時期喝茶逐漸流行點茶法,壺嘴的流管適應這種方式,開始變得細長。

壺 中 國 寶

春秋蓮鶴方壺,此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館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於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出土,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樑倒流壺 五代

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一級文物,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

這壺不太大,高18.5釐米,口徑只有2.3釐米,採用的是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與馬鐙的綜合形式。扁圓形的壺身頂端,有豎筒狀的小壺口,上面蓋著覆蓮瓣式的壺蓋。蓋頂與弓狀的壺柄以麥穗的銀鏈相連,壺身下焊有橢圓形的圈足。壺底與圈足之間有“同心結”的圖案,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這是這個壺的用銀的重量。

壺腹兩側是舞馬圖,馬身健碩,長鬃披頸,前肢繃直,後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隻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那麼這跟詩裡說的一模一樣:“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北齊 · 青釉龍柄雞首壺 山西博物院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

(完)

1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柳宗元的孤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