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遠古文明,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這種認識可以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得到證明。

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後發掘出原人遺骨和遺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另外還有8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

約170萬年前,雲南元謀地帶是一片寬廣的亞熱帶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三季殘存的動物在這裡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他們在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m厚共4段28層的河湖沉積而成的地層裡,發現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經過考古學家們的檢測,這兩枚牙齒屬於170萬年前的一個原始人,男性大約30歲左右。他確證了中國人的歷史起源和存在,在發現這兩枚牙齒化石的同時,從褐色粘土層中出土的還有七件元謀人制作和使用的刮削器與脈石英石核。從這一古蹟遺址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萌芽。

又過了幾十萬年,也就是80萬年至75萬年前,在今陝西藍田縣公王嶺地帶,生活著一些原始人類。他們低平的前額上,明顯的隆起粗壯的眉脊骨。他們打製的石器比較簡單,又粗又大,但仔細一看,卻發現已有明顯不同分工的石器分類的跡象。這就是著名的藍田人。他們的化石是由1963-1965年在陝西藍田縣公王嶺更新世早期地層中被發現。考古學家研究表明,藍田人比後來的北京人的腦容量要小一些,大約有778毫升。但是有一點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他們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這是已發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因為直立起來,是成為人的重要標誌。

後來出現的北京人,他們的體質結構已經構成了人的基本特徵,但是仍然存在著某些猿類的性質。他們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約1.435米。他們和現在人相比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別前伸,看不見下頜,前額比現代人低平,有點向後傾斜。他們的腦殼比現代人厚,大約是現代人的兩倍。頭蓋骨下部膨大,上部收縮。平均腦容量是1075毫升,僅僅是現代人腦容量的75%,但是,他們比現代類人猿的平均腦容量大一倍以上,類人猿的腦容量只有415毫升。

北京猿人已經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他們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還是石器。考古學家們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為依據,證明他們跟動物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已經具備了人類的某些特徵。

北京猿人還有一個更為進步的舉措是已經會人工取火,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數米的灰燼層,說明篝火已在這裡連續燃燒的時間很久,也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儲存火種,不需要火時用灰土蓋上,使火陰燃,到下次再用火時,扒開灰土,添上草木,經過風一吹便能引燃,灰燼中被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朴樹籽,則證明北京人已經能使用火燒熟食物。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進化了。人類進入到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馬壩人和丁村人同屬於舊世界時代中期,他們在早期智人中很有代表性,馬壩人遺址殘存於今天廣東曲江馬壩玗獅子巖洞穴中,在所發現的頭骨資料表明,馬壩人腦容量大約為1225毫升,頂骨前突處厚度薄於“北京人”,比現代人約厚七毫米,汾河中游臨汾寬谷的南端是丁村人遺址及現在山西汾河流域襄汾丁村等地,丁村人的人骨化石已經有明顯的進步,其中一點是頂骨較薄。他們的門齒舌面呈鏟狀和後來的黃種人相似,臼齒的咬合面紋理結構介於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把丁村、馬壩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與早期文化進行比較,其差別主要表現在打製石器技術不斷提高,石器的形狀比較規整,型別也比較明確,種類也有所增加,表明當時的技術和生產水平較舊石器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魚類和軟體動物的遺存,說明丁村人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外,捕魚也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此外 ,我們從遺址中發現,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的山頂洞穴活動的原始人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區別我們把他們稱之為“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使用的勞動工具從以前的工具相比,在質量上有很大的提高。他們不但能夠把石頭打製成石斧,石錘。還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

山頂洞人復原像

山頂洞人過著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係固定下來,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係每個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於是產生了原始人群。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氏族公社。

金牛山人

1984年,臨近渤海的營口永安鄉金牛山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男性頭骨和體骨。據考證,其年代距今28萬年,這就是“金牛山人”。他們是迄今東北地區發現最古老有較完好的人類化石。同時與金牛山人化石共同發現的遺物有骨器,打製石器,燒骨和灰燼。這一切表明,此為東北舊石器時期比較早期的文化遺存。

此外,該遺蹟還出土了大量動物化石,如劍齒虎,腫骨鹿、梅氏犀、大河狸、三河馬等,多達70種,很多是絕滅了的古老種屬。其中如犀、鹿、熊等,曾是金牛山人的獵物。當繼續往下發掘至洞口的第七、第八層堆積,更進一步顯示了當年金牛山人群居洞穴,肢解動物,圍火燒烤,敲骨吸髓的生活場面。在往下挖掘發現的動物燒骨和敲碎的肢骨、一堆堆燃盡的灰燼,估計年代已經超過了30萬年了。這一片遺址真是一部原始人類遺留與地下的無字史書。

典故:神農嘗百草

遠古時期,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材與百花開在一處,哪些植物可以做糧食,哪些藥草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 神農看見了黎明百姓的疾苦,下定決心要親口嘗一嘗各種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確定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不能吃。他嚐出了稻、麥、黍、稷、豆能夠充飢,這就是後來的“五穀”,而且植物隨著季節變化枯榮交替以及不同的植物喜歡不同的土壤。於是他利用天氣變化指導人們種植農作物。這樣就可以有計劃的收集果實種子作為食物,這就是我國農業的起源。他嚐出各種能吃的蔬菜和水果都一一做了記錄。他也嚐出了365種草藥,寫出了《神農本草》。神農最後一次嚐到了一種斷腸草的劇毒植物,中毒而亡,享年120歲。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寧國周贇與“六聲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