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不少詩人墨客,不但愛下象棋,而且還留下許多吟詠象棋的詩篇佳句。
杜甫的“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
韓愈的“酒食罷無事,棋塑以自娛” ;
陸游的“疏魚池塘魚避釣, 曉鶯窗戶客爭棋。”
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下棋、看棋、爭棋的情景和樂趣,讀來十分有味。
清人筆記小品 《 堅瓠四集》中有一首象棋詩:
二國爭強各用兵, 擺成隊伍定輸贏。
馬行曲路當知道, 將守深宮戒遠征。
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炮下重城。
等閒識得軍情事, 一著功成見太平。
生動描述了象棋的下法,將象棋雖無硝煙,卻依然殺氣騰騰、扣人心絃的特點描寫的惟妙惟肖。
象棋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之一。下象棋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文娛活動,也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和科學內容的“ 智力”體育。下棋能頤養性情,陶冶情操,磨練意志,鍛鍊思維,袪病延年,促進健康。
古人說“:善弈者長壽。”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因此,業餘時間,約來朋友,殺上兩盤,也實在是一件有益而又有趣的事情。
象棋起源於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具有悠久的歷史。象棋古稱象戲,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
南北朝時, 周武帝親撰 《象經》, 使象棋逐漸流行。到了唐代,象棋得以廣泛流行,但當時只有 “ 將、 車、 馬、 卒” 四個兵種, 棋盤上也沒有河界。
到了宋代,象棋的棋制有了變革,棋盤上出現了楚河漢界, 兵種增加了 “ 偏” 、“裨” 二將,相當於現代計程車象,而兵卒過河只能走尖斜。
從北宋理學家程顥寫的《象弈詩》便可看出象棋在該階段的特點:
大都博弈皆喜劇,象戲翻能學用兵。
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宦名。
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
卻憑放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
南宋時,除因火藥的發明增加 “ 炮”而外,還將偏、裨改為士、象,兵、卒的走法也改為現在的走法,即可直行或橫行。至此,中國象棋便基本定型。
這從南宋末年詩人劉克莊的《 象弈》中則可以看出:
小藝無難精, 上智有未解。
君看桔中戲, 妙不出局外。
屹然兩國立,限以大河界。
連營秉中權,四壁設堅械。
明清以後,棋壇名將輩出,棋譜大量刊行,象棋流傳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