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透過社會現象揭示了三個問題:
第一、天之道,豐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豐有餘而不足,對於社會財富來說,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一樣,窮人越窮,富者越富,“馬太效應”明顯。
第二、天道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即使我們能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也無法從底層改變自己的精神能量,唯獨自我修行。
第三、宿命論也好,相信命運冥冥註定也好,只要這一刻有這個想法,我們就超越不了目前的生命狀態,往更高維度的文明躍遷。
丁元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即使上帝視角也看不真切,就連芮小丹也一樣,像魔,像鬼,唯獨不像人,為什麼會文化自卑,為什麼對世俗文化的成見深入骨髓,為什麼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包容。我們不明白文化和文明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認識一個人,開啟一扇窗戶
丁元英從來不是一個主動靠人脈和圈子獲利的人,在這個意識位置沒有這個設定,也不會有任何攀緣心,他很重要的清楚一點,任何關係都是利益作用的結果,感情也是一種利益。
可以說丁元英不優秀,但一定不能說他不善良,他的善良是人性中最真的東西,即使給父親治病,說那麼不近人情,幾乎理性到令人害怕和恐懼,也從未給自己考慮,他真的鐵石心腸嗎?他真的那麼冷血絕情,並不是,他一個人揹負所有,僅僅想讓父親安心走過生命最後一程,他不願意他孝順的口碑用父親的痛苦和尊嚴換,也無法讓自己內心平靜,因為他很清楚,有些事情根本說不清楚,只有父親能懂他,他懂父親,就夠了。
很多人覺得實事求是很簡單,順勢而為也不難,致良知和忠恕,說起來都不難,單獨做那一個都不難,難得是都做到了,也堅持下來了,心中滿懷希望生活是最累的,因為雖然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但需要大家一起用愛發光,《了凡四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家是社會最本位的地方,愛永恆
儒家講做人要真誠,真心誠意,但唯恐所託非人,此心雖可照日月,一片冰心在玉壺,但是能反饋過來,並且不辜負這份感情的人,可遇不可求,幾十年也未必遇見一個。道家講大智若愚(裝傻),對於丁元英來說,也許並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他願意做一些事,願意儘自己能力發一個聲音,一個吶喊出來。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丁元英殺富濟貧是不符合傳統文化觀念的,但是和自由市場競爭的文化是契合的,不能一直和現實妥協,取悅別人可以活著,取悅自己可以一直很好的活下去。無論是什麼動機,王廟村扶貧,這場針對精神/靈魂的一次啟蒙運動,不在“天道世界”不在紅塵世界,而在大千世界,即使現在,還有無數個貧困村,無數個等待高人和貴人相助的“環境”任重道遠。
《道德經》中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此弱者非彼弱者,而是指不會知天命,順勢而為的那部分人,也不是我們認知裡面的弱者,而是被規律和趨勢裹挾飄向遠方的人。
心要向陽,清風徐來,無問東西
那麼問題來了:丁元英說的天道到底是什麼?
第一、天道作為紅塵遊戲的頂級boss,和救世主一個層次,世界本源問題的探討,剝離時間和空間,天道是歸一、歸元、歸藏。
第二、觀念中的“天道”就是弱勢文化信奉的@天道”把天道當救世主,對天道而言,天地不仁,對於人來說,天道無所不能。
第三、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此肖和惟妙惟肖一樣,以假亂真,紅塵是顛倒的,要把顛倒的顛倒過來,才能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
很多人不清楚,我們認知到底有沒有規律,到底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相比較而言,到底客觀世界是虛擬的還是我們精神世界是虛擬的,還是連我們自己都是虛擬的。
天地不仁的本質就是一視同仁,沒有所謂的高階動物,萬物皆有靈,唯獨人沒有,所以儒釋道最大的作用是修行和修煉,並不是文化範疇的,我們一直都會錯意了。
修行就是知己知彼
無論你認可不認可,人都是有靈魂的,而且靈魂並不消亡,作為一種能量,回饋天地了,那麼為什麼一定要科學證明靈魂,為什麼事物一定是對立統一的二元思維,為什麼一定要妥協世俗觀念,我們不應該實事求是一點嗎?人生苦短,且別浪費,且行且珍惜。
最讓人搞不清楚的就是愛,所有幾乎會犯同樣的錯誤,無限制的輪迴下去,給愛賦予太高的期望值了,以為愛為一切服務,沉重到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說老實話,愛情隨緣,緣散緣聚,在我們心間,我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普通人能夠感知並且把愛放大的能力有限,不要幻想精神伴侶和超友誼,真實一點,轉角遇到愛。
在電視劇中,丁元英把天道和文化屬性畫等號,意思我們傳統文化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名天道,而所有人的命運和文化屬性對應有一個因果關係。
個人文化屬性塑造,欣欣向榮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1、強勢文化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弱勢文化找不到,活著遵循不了客觀規律辦事。
2、強勢文化直接獲取,弱勢文化破格獲取,透過對強者的道德期望“過日子”。
3、強勢文化是順勢而為,道法自然的文化,弱勢文化反之。
4、傳統文化中有強勢文化的文化基因,但是不夠強勢,我們需要更多文化和文明碰撞交流之後,繼往開來,開拓創新。
5、儒釋道,老莊易並不是弱勢文化,弱勢的是人,以及對於文化的一知半解,無法真的理解並應用。
成功路上孤單,一人行,對抗孤獨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道德經》《易經》也不是萬能神丹,什麼病都能治,我們要找到遇見更好的自己,就要觸類旁通,《聖經》能讀懂也能讀,並不意味著就崇洋媚外了,學習和知識,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分國界的。
況且丁元英未必就說得對,要結合我們實際情況考慮問題,建立多元認知的結構,不被二元對立的觀念,建立一個約束自己的牢,要擺脫骨子裡的不自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退一萬步講,我們就是“清楚”天道輪迴的規律,究竟圓滿還得是我們自己,修行也好,修養也好,強大的是自己,我們才能經營和控制更多風險,有更多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和變現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