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修改後

1

2

3

讀吳昌碩手評樓邨(cūn)印稿

味琴 梅璋

這是一份吳昌碩手評的樓邨印稿。

樓邨(一八八一——一九五〇年)後名虛,字辛壺,別號玄根居士,浙江縉雲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南社社員,曾任上海美專教授及中國藝專校長。擅山水,工篆隸,篆刻早期受吳昌碩的影響頗深,後自成一格。

這份印稿是他的早期自用印,除一方外,每印下都有吳昌碩的親筆評語。從情況來看,這是樓邨年青時把自己的印稿拿去向吳昌碩請教,吳昌碩就在上面寫了一些看法,其中除讚賞為‘絕妙’、‘好’以外,有四方還提出了修改意見。有意思的是,他的後人還同時儲存著其中修改後的三方印蛻,使我們可以同時看到修改前後的不同效果。

「樓樓邨印」 這方印,吳昌碩在上面加了雙圈,評曰「絕妙」,是所評諸印中最為讚許的一方。此印篆得確實很生動,疏密安排得極好,像「樓」字,筆畫較繁,兩個偏旁如果擠得太緊,就感到悶了,松得太開,又散了,這裡篆得稍有距離,而又利用二筆橫畫把它連起來,這樣既‘透氣’,又渾然一體;「邨」字右下的腳,與「婁」旁右下的腳,相互呼應,又有變化:「印」字上半部向上傾斜,既活潑了字形,又使「邨」字下部不顯得太空,上下兩字,相互穿插挪讓,極為靈動。在用刀方面,含蓄挺勁,能恰到好處地表達了筆意。可謂有筆有墨,無愧佳作。

「辛壺」(大) 此印與「樓樓邨印」為對章,吳昌碩的評語是‘此宜再得空氣,壺字略收小便佳’。意思是刻得「悶」了一點,要再「空」一些。這方印空的地方已經不少了,為什麼還是感到悶呢?看來一則是和邊框太粗太實有關係,二來是「壺」的上、左、下都粘邊,看起來有「塞」滿的感覺。所以樓邨後來修改時,把邊線略為自內向外修細,以增加框內的空間;又把「壺」字的底畫,與邊線分開,這樣兩個字就成為上下交錯粘邊,有了變化。「壺」字的那個「肚子」也嫌大了一點,因為它裡面是空的,所以顯得非常突出。樓邨在修改時,從筆道的外側往裡修小一點,較原來的情況是好了一些,但並未徹底解決問題。如果重刻一方的話,似乎可以把這個肚子往上收,加長下面的兩筆,情況恐怕就不同了。

吳昌碩曾刻過一方「伯壺曾讀」其中的「壺」字就是這樣處理的。

吳昌碩常用的「俊卿之印」、「倉碩」兩方對章

「樓樓邨印」「辛壺」 這兩印是摹擬吳昌碩常用的「俊卿之印」、「倉碩」兩方對章。初學篆刻,除臨摹古印或名家作品外,「摹擬」也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手段。這兩方印基本上能與原印相似,但仔細比較起來,吳昌碩的原作,質樸渾厚,擬作稍嫌薄弱,所以吳昌碩提出要「加厚」、和「再加蒼莽」,意思就是線條要再圓渾一些,有些地方的刀鑿痕要藏起來,要給人以一種蒼莽渾厚的感覺。樓邨按照這個意思加以修改後,效果果然大不相同。

吳昌碩留下的篆刻作品數量有不少,但印學著作不多,這份印稿評語,就彌覺珍貴了。

1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吳承恩文章寫得太好,七次科舉都不中,花甲之年開始寫《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