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的諸多王朝中,宋朝給人的感覺,總是像一位溫文爾雅的公子,這與宋朝頻出文人雅士,經學大師息息相關。
由於宋朝文風濃厚,士大夫階層人群眾多,且影響力頗大,這個群體所代表的的氣質,所喜愛的活動,所提倡的學說,也自然成為了整個時代的代表。宋朝計程車大夫不僅喜歡詩詞歌賦,著書講學,文人好友之間還喜歡品茶養性、坐而論道。
因此,茶文化也在宋代再次得到發展,並出現了屬於宋代特色的“點茶”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點茶”呢?
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最終隨著時代發展、工藝改進、物流運輸,普及到普通人家也可以時常飲茶。
關於茶的起源,唐人陸羽的《茶經》裡面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意思是指茶在上古時代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就出現了,後來隨著諸多王朝裡面的名人都熱衷飲用,因此一直得到發展。
唐朝時的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即是將制好的茶餅拿去炙烤,然後研磨成粉末待用,另一邊煮泡茶的水,在第一次沸騰時加入鹽,再次沸騰時加入茶末,等再次沸騰時倒出飲用。唐朝煎茶法需要的工具較為繁瑣,禮節性較強,講究用水與沏茶步驟,往往一次煮成茶水,僅能分得二到三人飲用。
“點茶法”與“煎茶法”對於茶餅也是同樣的炙烤研磨。但是宋代的“點茶法”的茶末放置在每位飲用者的茶盞中,而不是直接放在煮水的壺中。並且會用茶筅慢慢攪拌茶末,最後將煮沸的水匯入茶中,完成一杯清香的茶飲,原理與今天的速溶咖啡有些許類似。
“點茶法”是中國古代沏茶方法與茶文化發展的一次高峰,而“點茶法”的出現與宋朝的文化、經濟繁榮密不可分。
2、宋朝“點茶”的蓬勃發展宋朝建立後,為避免重蹈唐末五代時的武力割據的局面,在國家的人才任用、社會氛圍營造,都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這樣一來,使得文人的地位頗高,一個讀書人如果博學廣聞,學富五車那麼,就是進階上流社會最好方式。
文人作為當時社會的重要階層,獲得社會地位的認可後,還希望可以對整個宋朝的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做好奠基。果然,宋朝作為儒學大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宋朝文人給當時的高階精神生活作了具體的定義。
宋人吳自牧在他的筆記《夢粱錄》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意思是指香道、點茶、掛畫、插花這四個專案都是閒情雅緻的事情,如果家庭負荷不了,不能過度追求。
雖然作者從態度上,顯然是不支援過多追求這種類似的“雅事”,但是也從側面明確了“點茶”等活動,確實在文人紳士中代表著“雅”。有了“雅”名頭的加持,以“點茶”為特色的品茶文化在宋朝大放異彩。
“點茶”是宋代社交文化的一部分1、唐宋官紳休閒生活的轉變唐朝建國初期,由於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建立國家,許多獲得爵位的臣子,都多半擁有軍功。在這種尚武的風氣中,官員士人在個人的建樹中也希望以參與軍事類的工作為主要業績。因此,在唐朝的勳貴們中,還是以馬球、騎射等體力型活動為上層社會的休閒活動,唐玄宗李隆基就是馬球高手。
而到宋朝時,因為上文提到“重文輕武”的國策,以文人喜愛的鑑賞類休閒活動開始變成主流活動。並且,同唐朝不同,宋朝所具有的耕地面積並不是很大,為滿足國家財政需要,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所需,宋朝政府並沒有過多限制商人,而建設城市中的商業發展,同時促成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宋朝由此成為第一個商業稅收比例超過農業稅的封建王朝。由於商業經濟格外繁榮、以餐飲業為主流的服務業開始蓬勃發展,在都城東京汴梁,酒樓密集、茶樓林立。茶葉的價值和普及性得到空前的發展,王安之的《議茶法》中提到“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說明了茶在宋代生活中的地位已經和米和鹽一樣是生活必需品了。
而回顧茶的發展歷史,每當處於經濟文化繁榮期,茶文化都會得到一次大發展,唐朝、宋朝都屬於這種時期。唐人陸羽的《茶經》還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部關於茶的百科全書,作為以文治國的宋朝,在為茶著書的事情也不甘示弱。蔡襄的《茶錄》對茶葉採摘、製作、烹飪方式到茶具的挑選、運用、對比都作了詳細介紹。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宋微宗趙佶也曾編輯過一本叫《大觀茶論》的茶書,將茶的品質、產地、以及鬥茶等風俗都記錄在案,讓當時的人民對於茶葉的喜愛躍然於紙。
2、“鬥茶”是宋朝人的全民遊戲宋微宗編輯《大觀茶論》時才二十多歲,作為一個意氣風發的文藝皇帝,宋微宗除了治國不行,在文學上的作為十分出色。
他在《大觀茶論》裡提到“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則常須而日用者,固久厭飫狼籍,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篋笥之精,爭鑑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情尚也”。介紹了在當時的安穩的社會中,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對喝茶以及茶道有所上心。
而“較篋笥之精,爭鑑裁之別”則介紹大家都在爭相比較裝茶器物的精巧,和比賽茶葉之品質的優劣,這些則簡介描述了鬥茶的民間風俗。作為一種鑑賞類的休閒活動,喝茶常常也在各個階層中有不同的傳承呈現方式。而從品茶衍生出來的鬥茶也同樣有多種形式,主要是以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這三種形式。
其中,鬥茶品比的雙方的烹茶技巧,既考驗烤製茶餅的火候,也重視茶湯的烹煮,還考究整體香氣與湯色純度的把握,差以毫釐而失之千里,某一流程不精確,整體而言則要敗下陣來,一般市井之人喜愛此道。
鬥茶令和斗酒令相同,都是在品茶中以茶為題,或唸詩句,或唱吟曲詞,沒有文學底蘊,不能很好的參與這種鬥茶形式。而茶百戲又叫分茶,主要是在沏茶時可以在茶湯表層沖泡出精美圖案,可能是詩詞幾句,也可以是山水花草圖,不僅考驗泡茶技能,也講究腹中書墨,可謂最難,其原理與今天的咖啡拉花相似,但是回顧千年前的製作技術,實屬不易。
“點茶”的後續發展與傳播1、盛行兩宋,再興於明代宋朝的“點茶”即文雅又精細、可惜在隨著宋朝的覆滅後,茶道的發展受到了打擊,在後來蒙古族政權中,由於統治階級的飲食差異,品茶文化並沒有得到繼續發展的機會,直到明朝的建立,品茶的文化又開始重新甦醒。
在明朝的時候,朝廷設定專門的茶馬司對茶葉交易以及稅收進行管理,茶葉的商業性和藝術再次獲得提高,鄭和下西洋時也帶著大量茶葉前往,關於茶的品鑑和研究也再次完全興起,許多王公貴族也樂衷此道。
其中,朱元璋的十七子寧王朱權就編輯了《茶譜》一書,並且提到喝茶的最佳環境應該是“會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淡款語,探虛立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將飲茶這個事情與探索自我內心精神更加高度的結合起來,其藝術性和哲學性也更強。
有明一朝,對於茶葉製作工藝也是不斷髮展,最大的保護就是茶葉的製作從團茶即製成茶餅,漸漸改為製作散茶。朱元璋認為餅茶的製作繁瑣,過於消耗民力,不提倡餅茶製作。而寧王朱權的《茶譜》也認識圖茶不如散茶原味醇香。
2、清代飲茶文化融入民俗清朝建立後,隨著社會開始安定,飲茶繼續盛行,並且朝多維度延伸發展。《隨園詩話》中記載了作者袁牧在武夷山的一次品茶經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把品茶口味和泡茶經歷都講了出來。
作者在此前並沒有喝過武夷山的茶,後來覺得武夷山的茶葉可謂天下第一好。由此可見,在清代時,全國各地都根據不同的產地和氣候培育本土茶種,並且專門研製出了不同茶葉的沏茶之法,喝茶也變成全民性的飲用必需品之一。
到清朝中期,喝茶融入了社會各階層,從皇宮的貢茶,到茶樓中的泡茶,以及街邊的大碗茶,八旗子弟、商旅走客、小販挑夫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喝茶地點,完全融入了不同層級的群體文化和喜愛。
而隨著生活的有序開展,茶葉還融入到了民俗當中,除了日常的以茶待客,還有婚俗用茶,節日用茶等,茶文化完成了多方面的開拓,甚至在採茶的山中,還發展了出了採茶歌這種的民歌。
總結從喝茶這個事情的發展中可以發展,整個茶葉的發展也是一部封建王朝的發展史,還是一部文化、民俗史。喝茶這個事情從一個簡單的飲品變成了逐漸發展了商業性、藝術性、文化性。不僅看到了製茶工藝的提升,還看到了古代人對於茶葉的鑑賞性追求。
作為一種自然界的產物,被賦予成高價值的精神能量的時代,恰恰正是文弱的宋朝,“點茶”看似僅在沏茶方法上有所不同,實際上在“點茶”是第一次給予每個人與茶葉的品鑑和理解的空間。這對於後續的茶葉的發展,積蓄了不少了思維潛力,後來人根據不同地區而演變不同製作、沖泡的方法,也正是基於此開始。
如今茶葉的文化已經傳播廣闊,自唐朝開始傳去日本,到今天也是源遠流長的茶道文化,相信在今天的時代,茶文化依舊可以煥發出新生力量。
參考資料:
《隨園詩話》
《茶譜》
《大觀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