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對中國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漢時期,是道教的萌芽和產生階段,該時期的道教充滿了原始宗教的色彩。經過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四百年的改造發展,道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範漸趨完備,逐漸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道教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
一,從方術學到道教產生許多人認為道教是從道家演變而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道教實際上是從齊國一帶的方術文化演變而來。齊國在先秦時期屬於東夷文化區,這裡“尚鬼尊神”,崇拜巫術,音樂舞蹈發達,淫逸之風盛行,這邊是原始宗教滋生的土壤。到了戰國時期,田氏將陳國的道家文化引入齊國,於是產生了黃老學派。道家和齊國的原始宗教融合,也就產生了陰陽家、方士,代表人物有鄒衍、徐福等。
人們將“方士”稱為“道士”,《莊子·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說:“方,道也”,可見這裡的“道”和道家的“道”是有很大區別的。西漢初期,黃老學成為了官方正統思想,而方術卻遭到了抑制,因而走向了沉寂。但是在民間百姓中,這種原始宗教卻是十分受到歡迎的。從漢朝墓葬壁畫、帛畫來看,漢代人們十分迷信神仙鬼神故事,說明方術在民間是具有土壤基礎的。
西漢時期的方術士也不斷吸收董仲舒的新儒學,以及道家的思想來改造自己。西漢末期,道家也開始萌芽。在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12卷,以言僅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早期的道教就是以《太平經》作為經典。該時期比較活躍的方術士人物除了甘忠可之外,還有夏賀良、丁廣世、郭昌等人,其中夏賀良曾人以“漢歷中衰,當更受命”之危言說服漢哀帝改元易號。
《養生導引圖》
總體而言,《太平經》在漢朝並未被統治者接受。從《太平經》產生後,道教的教徒曾三次獻給皇帝,均沒有得到了重視。不過,道教卻在民間迅速地發展起來。在經典方面,《太平經》的內容從12卷增加到了170卷,並且更名為了《太平清領書》。該書宣傳亂世即將到來,漢朝即將滅亡,上天會派遣赤精子來拯救百姓,最終建立一個太平盛世。
東漢後期,社會矛盾尖銳,《太平經》的思想能夠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東漢末年,終於出現了有組織的教會,主要是五斗米教和太平教。漢順帝時期,沛國人張陵在西蜀創立了五斗米教,以《道德經》為經典,這是道教創立的開端。太平教是鉅鹿人張角創立的,以《太平經》為經典。東漢末年,瘟疫橫行,而方術士本為巫醫,具有較高的醫學水平,因此能夠為百姓治病,於是他們宣傳的思想也很快地被普通百姓接受了。
在漢靈帝時期,太平教的教徒已經達到了數十萬,分佈在天下各州。184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發動了“黃巾起義”,該起義最終失敗了,但是卻使得漢朝名存實亡。黃巾起義後,“五斗米道”的教主張魯佔據漢中,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張魯採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漢中經濟有所恢復。215年,張魯降曹,五斗米教也迅速向北方傳播開去。在西晉統一後,五斗米教進一步傳播到了全國。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展張魯政權瓦解後,道教的內部也出現了分化。一部分道教徒仍採用首過、符水治病等方式來傳播道教,這部分被稱為“符水派”;另一派則用長生不老、煉丹術、房中術進行了傳播,被稱為“金丹派”。“符水派”的傳播物件主要是下層百姓,而“金丹派”的傳播物件主要是帝王將相等統治階層。無論是哪個派別,他們採取的方式都十分落後,總體上還處於原始宗教,也就是巫術的階段。
到了西晉時期,葛洪對道教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使得道教開始脫離原始宗教的狀態,其代表作為《抱朴子》。葛洪源自於金丹派,他對符水派的“符水治病”進行了抨擊。他為統治階層辯護,並且繼續宣傳長生不老藥。他還親自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可見葛洪是為統治階層說話的道教人物。
葛洪對道教的貢獻在於:吸收一些道教和玄學的理論來改造道教,將“道”“無”“玄”等引入道教理論;吸收儒學的仁政等觀念,並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開始形成了道教的神仙體系。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寇謙之等人繼續發展道教。陶弘景是丹陽秣陵人,曾隱居句容修道,創立了茅山宗。他曾遍歷名山,著《真誥》和《真靈位業圖》兩書,成為了道教的重要經典。《真靈位業圖》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並且以儒學的綱常倫理排列了七個等級,這標誌著道教的神仙體系正式形成。陶弘景還吸收佛教的理論來完善道教,並開啟了佛道融合發展的先河。
寇謙之為北魏人,他“少修張魯之術”,後來寫下了《雲中音通新科之誡》、《籙圖真經》等典籍。寇謙之對道教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教會戒律方面。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規模流行,佛教的清規戒律對中原人的衝擊很大。寇謙之於是學習佛教的教規來制定道教的教規,他說要“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這就讓道教逐漸脫離了巫術,從原始走向了成熟。
不過道教在南北朝的發展卻是比較曲折的。在南朝方面,道教的興盛遠不如佛教,在北朝也是如此。由於寇謙之的改造,道教在北魏時期開始得到統治者接受,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謙之為師,而拓跋燾也崇敬道教,使得道教興盛起來。北魏滅亡後,道教的發展也進入了艱難階段。在北齊,於555年廢除道教,“敕道士皆剃髮為沙門……於是齊境皆無道士”。北周武帝滅佛時,也將道教一起滅了。直到580年楊堅執政,才重新恢復了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