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們今天講孔子,孔子及其儒學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靈魂與標杆,統領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長達兩千餘年之久。這種情形,除非宗教,我們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絕難見到。

但是孔子的學說相較老子而言,顯得淺薄而直白。因為孔子關心的是現實——社會政治問題,而老子關心的是終極問題。因此孔子的學說就十分平淡。

孔子學說的核心其實就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個字是動詞。它的意思是說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

孔子的學說就是這樣的平白直敘。他還講:“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商末周初的一種青銅酒器,最初製作的時候是六角形,到春秋末期可能有人創新,把它改成圓形或八角形。於是孔子哀嘆說,觚啊觚啊你已經不像觚了。

在孔子的《論語》文字中,我們甚至會見到這樣的說法,“食不語,寢不言”,意思是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要說話。請大家聽聽,這像不像老媽子訓孩子的話。

我們講孔子的學說,淺薄而直白,這絕非是我一個人的看法。

大家要知道明末清初,當時西方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一方面帶入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國古代典籍翻譯成西文介紹到歐洲。當時的歐洲大哲黑格爾見到孔子的文字大失所望。

我們聽聽黑格爾對孔子文字的評論:“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即《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得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爾講,“孔子的書裡只不過充斥著老練的道德教訓”,這是他的原話。甚至講他的書還不如不要翻譯,翻譯了反而有損他的光輝形象。

大家要知道在中世紀時代,或者在歐洲近代以前,西方當時處在宗教壓抑狀態。那個時候西方人知道東方有一個以德治國的帝國,而且它的管理模型是以人倫道德來建立社會秩序的。

這比起西方神權壓抑人性顯得溫和得多。因此他們對東方極為羨慕,再加上當時一些不真切的傳說,認為東方極為富庶。因此當時的西方哲人和學術文化界把中國視為東方的天堂。

到近代以後,西方大哲比如萊布尼茨,比如伏爾泰都曾經給中國極高的評價,甚至錯誤的極高的評價。

因此黑格爾當讀到孔子文字以後,他大失所望,他發現孔子文字極為淺薄,那麼說孔子文字淺薄,黑格爾這個說法對不對?它是相當有道理的。

而西塞羅當時乃至今天看來,在西方文化界根本算不得一個哲人。所以對孔子的評價是有道理的。我們為什麼講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只對了一半?是因為黑格爾讀不懂孔子。因為我在前面講課講過,文化絕不是花裡胡哨的東西,它是一種生存結構的反映。

黑格爾理解不了東方生存結構及其文化適配關係,因此他讀不懂孔子學說的要義。因此我們今天講課,我做一個說明:我們今天講課基本上不講孔子文字,因為孔子文字十分直白、十分淺鄙。今天任何一個初中生,如果他找一本文白對照的《論語》,從字面上講,我可以肯定沒有任何學生讀不懂孔子文字,但是你要想真正理解孔子學說的內在精神及其文化含義,你只停留在文字上是絕然不行的。

孔子的學說淺薄而直白,從現代角度看,其中只有人倫之談,而沒有格物致知,也就是沒有知識體系。它何以竟能成為中國帝制時代主流文化的大乘至聖先師?也就是孔子作為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總導師,何以會持續兩千多年?

再則孔子的志向在於“治國平天下”,而不在於“治學求知識”,何以歷代中國舊文人竟不能感覺到儒學的平淡乏味和蒼白無聊呢?

孔子學說的成因何在?它的效用何在?它對今天的中國乃至人類還有什麼意義?我們先看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孔子生活在周代,大家知道中國的周代發生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持續到公元前三世紀,總時度長達八百年左右之久。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一個朝代。我前面講過越原始的社會制度和構型越穩定,封建時代就發生在中國的周代。

今天一講封建,就認為中國從古迄今,從周代或者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一直到辛亥革命,我們統稱它為封建時代,這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要知道中國的封建時代僅見於周代八百年。所謂“封建”出現在中國第一本書就是《尚書》之中。什麼叫“封建”?分封建制才叫封建。當年武王克商打掉商朝,我前面講老子課的時候講過,商代是氏族部落邦聯制。武王克商以後,就把他的血親和重臣七十一人分封在中原周邊乃至中原中樞用以屏護中央。

這個分封制叫封建制度:各封國它有自己完全獨立的治權,也就是它有完全獨立的統治權、外交權,甚至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它們屏護中央,這叫封建制度。

中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最大的政治舉措就是建立郡縣制。所謂“郡縣制”,就是打掉各封國或者各部落分封,然後由中央朝廷向地方委派命官,這叫“中央集權制度”,政治學上叫“君主專制制度”。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剋星。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的封建制度徹底結束。

中國近代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史學錯誤?因為日本學者主要使用的是中文,在明治維新前後。他們翻譯了歐洲歷史,而歐洲史基本上經歷的是氏族部落制,封建制,然後資本主義制度。於是日本人翻譯的西方史學發生過程,作為中國留學生包括郭沫若在內,他們這些人按照日本人的翻譯,把中國社會也就照搬為封建制度。再加上中國近代辛亥革命以後,實際上所有的統治者都傾向於再趨集權制度,因此也更願意在主流文化上更寬容,把它誤稱為封建社會。這是造成中國史學上一直把中國帝國君主專制時代通稱為封建時代的重要原因。

周代八百年,它的封建社會形態穩定完好只發生在前期三百年左右,史稱西周。在這個階段封建制度完好,周天子權威確立,被孔子稱為“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所謂“禮樂征伐”,“禮”指國家政治法統。“樂”指國家大型祭祀活動及其樂章。所以大家注意“禮樂”,你可不敢把“禮”理解為禮節禮貌,你也不敢把“樂”僅僅理解為音樂。“征伐”指國家派兵打仗。這三件大事,由周天子說了算。

西周封建時代穩定完好持續三百年左右,隨後崩塌。以周幽王“千金一笑失天下”,周平王東遷河南洛邑,西周時代結束,史稱東周。東周又分兩個時代,它的前三百年左右稱為春秋時代,後二百五十多年左右稱為戰國時代。這一段時間全叫東周。它的標誌是封建制度開始糜爛,周天子權威淪落。被孔子稱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就是東周時代的局面。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開卷有益——增廣賢文(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