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姓氏和現代不一樣。
現代人說起姓氏來,都是將姓氏作為一體的。在古代,姓氏卻是分開的,姓表示同一母親生育的後代,氏則是姓的分支。直到秦漢之後,姓氏才混為一體,不再區分。
秦漢之前,即春秋戰國時代及其以前。
在那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有氏 ,平民則無姓氏。比如說,周天子有姓無氏(這是宗族正統的尊貴象徵),貴族卿大夫有姓有氏(由同一姓分支出去),平民無姓、氏,只有名。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的長沮、桀溺、荷篠等人,都無姓、氏。長沮、桀溺、荷篠等,只是其名。
孔子
在當時,姓、氏在男女之間的稱呼上還有不同習俗,即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如此,還形成了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的習俗。比較典型的,同姓不婚,便是當時已經形成的避免近親婚配的習俗。
因為女子稱姓、不名,所以待嫁女子就在姓之前加上孟孟(伯)、仲、叔、季以示排行,出嫁之後則在姓前冠以國名。國名可以是自身國名,如果是“跨國婚姻”,還可以是所嫁之國的國名。女子死後,還可以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來稱呼。
但姓和氏的區別在周朝晚期被打破。
到了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以氏為姓了。等到秦漢時期,姓和氏更是混為一體,平民也開始擁有姓。
孟姜女
第一,以最初的居住地為姓。傳說中,黃帝居姬水以姬為姓,神農居姜水以姜為姓,虞舜居姚虛以姚為姓。
第二,諸侯以封國為氏,卿大夫以封地或所居住的地名為氏。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情況極為普遍。比如說,秦國的祖先非子,因為被封在秦邑,在有了秦氏。
第四,以祖先的諡號或字為氏。比如說孔丘,孔丘是宋公孫嘉的六世孫,嘉字孔父,孔丘的孔便取於祖先的字。
宋閔公——嘉的五世祖
第五,以技藝或職業為氏。如琴、漁、樵等。還有,諸如打繩子的姓索,編籬笆的姓樊等,也都是這種情況。歷史上著名的樊於期,祖先的職業可能就是編籬笆。還有,庖丁解牛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技術或職業最初是設官管理的,如巫、卜、祝、陶、倉、匠、賈、錢等,所以這種情況屬於以官名為氏的特殊情況。
第六,以原始崇拜物為姓。比如馬、牛、羊、狗、雞、蛇、龍等。黃帝稱有熊氏,有熊後來演變成熊。漢朝有人叫狗未央,後秦姚萇的皇后姓蛇,明朝還有叫雞鳴時的。
第七,以所居住地方特徵為氏。如東郭、西門、南宮、百里、柳下、池、瞿等,這是因為祖先居住在城郭之東,城門之西、池邊、柳旁等等。
第八,以天干地支為氏。以天干而論,楚公族之後有甲氏,晉後有戊氏,漢有人叫丙吉,齊太公後有壬氏,漢有太常卿己茂;以地支而論,商王室是子姓,宋是商的後裔,也是子姓,楚有卯氏,韓有大名鼎鼎的申不害,漢有午汝臣和未央,元有寅午辰。
第九,由少數民族名字音譯的複姓。如長孫、慕容、宇文、萬(mo,四聲)俟(qi,二聲)、賀蘭、呼延、尉遲等。
門神尉遲恭——少數民族後裔?
第十,因避諱、避禍而改換姓氏。賀氏,即慶氏,齊桓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漢宣帝劉詢,把“荀”姓改為姓“孫”,漢代人把荀卿稱作孫卿;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廣東東莞縣的“香”姓,據說原為北方的“查”氏,由於避仇逃奔南方,故將查字底下一畫移到了頂上變成香;韓信倒黴的時候,他的兒子逃往南粵,取韓字之半,改姓韋;司馬遷下獄時,同族人為避禍,有的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為同,有的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明朝名將袁崇煥原籍東莞,因遭無辜殺害,其家族為免株連,乃遷往湖南改姓賢(與袁諧音。)
第十一,因民族大融合或皇帝對有功的大臣賜姓而改姓。北魏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后改姓為元;鮮卑族的其它一些貴族如勿忸於氏、賀樓氏、尉遲氏分別改為於、賀、尉姓;女真人原姓完顏,建立後金國,就改姓王或嚴;相傳,夏朝帝孔甲賜一個善楊龍的姓“御龍”;項伯鴻門宴上有功,被劉邦賜姓為劉。
唐代皇帝賜姓最多,所以“李”姓遍天下。
反對武則天最有力的徐敬業,其先人被李世民賜姓李;沙陀族首領朱邪赤心,被賜姓為李,他的兒子就是五代時著名的李克用。
明朝皇帝也喜歡賜姓,民族英雄鄭成功就被賜為朱姓。
木版年畫——《沙陀國》
第十二,因事而得姓。《後漢書•王莽傳》中那位“瓜田氏”,就是因他家有瓜田,長得還不錯,即以“瓜田”為氏。
第十三,以數字為姓。標題中提到的姓“第五”的情況,屬於這種情況的一種特殊情況。
比如說,春秋時期有吳國大將伍子胥,越王勾踐的一個臣子叫四水,三國蜀後主朝有諫議大夫姓五名梁。
唐朝有個翰林應詔姓九名嘉。
明代定州有人姓一名善,明代靈壽縣丞姓一名炫宗,興化府經歷叫一震昌,元代雲南省右丞有一個叫三旦八的,明代永春縣訓導姓七名希賢,有個禮部主事姓八名通,明代有個學者姓百名堅。
定州開元寺塔
姓第幾的情況也自古有之。
東漢會稽太守第五倫,曾為章帝司空。王莽篡漢時,有一個講學大夫叫做第八矯。魏有第五文休,晉有第五猗。唐有史學家第五泰,唐末宦官有第五可範。宋有第五寧遠,元代有第五居仁,明代有第五規等等。根據《潛夫論》記載,第一到第八的姓氏,都是戰國時齊國田氏的後代,以次第為氏。
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