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戰國爭雄篇

1、三國分晉

“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從微小之處產生而逐漸發展顯著的,聖賢有遠慮,所以能謹慎對待小的變故並及時處理;常人見識短淺,所以必等弊端鬧大才挽救。矯正初起的小錯,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顯的大害,往往竭盡全力也不能成功。

很有現實意義。很多時候不是人看不見後面的發展情況,而是自己本身就心地不純,所以縱容與放任,抱著僥倖心理。

履霜,堅冰至。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一個人屢次三番犯錯誤,結下的仇怨豈能在明處?應該在它沒有表現時就提防。

對於一些小事,仍舊要謹慎處理,以免累計成大禍。儘量不逞口舌之快。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想要敗壞他,姑且先幫他的忙,想要佔有他,姑且先給他點甜頭。

城府之深啊。也夠狠。網上常有些抱怨人的帖子,跟帖裡一致叫好的就是,誇他,讓他不知道自己有多熊,遲早有一天會受到大教訓。絕大多數網友也只是口舌之快吧。

“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才與德是兩回事。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德才兼備是聖人。無德無才是愚人。德勝過才是君子,才勝過德是小人。

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愚人即使作惡,因為不濟,也能制服。小人如果作惡,危害更大。有德令人尊敬,有才令人喜愛。人往往對喜愛的人寵信,對尊敬的人疏遠,所以才會被才幹所矇蔽而忘了考察他的品德。

“君仁而臣直”,國君仁德,臣子才敢直言。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

對一個人,平常多注意和他親近的人,有錢時注意和他交往的物件,顯達時注意他保舉的人士,窮困時注意他有所不為的操守,貧賤時注意他不隨便謀取的態度。

2、桂陵之戰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排解雜亂的糾紛,不能用拳腳去擊打,平息毆鬥,不能上手去拘持。只能因勢利導,乘虛而入。緊張的形勢受到阻禁,自然就化解了。

一個字,就是要“穩”,站在局外看才能看出破綻,理清頭緒。

3、六國合縱

張儀太厲害,可惜遇到一個蠢蛋武王。

4、白馬非馬

“夫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

非常有意思的一篇。

有的人善於義理,有的人善於言辭。言辭勝於義理的,最後必被人折服。辯論是為了分清事物的品類,使人明白所說的事實和道理,而不是用言辭去迷惑人。因此辯論勝利的人不會失去他的立場,失敗的人也會獲得所求的真知。用言辭來混淆是非,有損於君子行徑。

非常耐人尋味的一篇,以後再論。

5、負荊請罪

6、田單封君

田單,散佈謠言的高手,恁是挽救了一個國家!當初只是一個小城管理市場的小官,不僅帶領大家守住了城池,還收復了七十多座失守的城池,迎回了外逃的國君。

厲害人物太多了。

第二篇 天下一統

(題外話:父親再牛,有個蠢蛋兒子,也是沒用的。看到秦二世死,想到《康熙王朝》裡陳道明的一句臺詞,大意是,朝廷上,什麼人都要用,有的人奸詐、貪婪,有的人忠心、耿直。能讓手下的人各盡其能才是高手。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更深的城府,那就等於作繭自縛。爭權奪利。歷史基本和女人沒什麼關係,除了說到紅顏禍水。故,武則天很威武!男人們能後宮三千,我就不能養幾個男寵麼?)

《高士仲連》這篇,挺有意思。

燕國一將領攻克齊國的聊城,本是有戰功的人,但遇小人在燕王面前挑撥離間,嚇得他不敢回國,據守聊城。齊國的田單去反攻,久攻不下。齊國有一個人,仲連,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入城內,信中向將領陳述了厲害關係。將領見信後自刎身亡。田單趁機收復聊城。

田單凱旋後向齊王述說仲連的功績,並要授予爵位。仲連逃到海邊,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我與其因獲得富貴而屈從於他人,寧可忍受貧賤而能放蕩不羈、隨心所欲。

後,魏國國君問孔斌,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但是次一等的,那就是仲連了。魏王說,他是強求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回答,“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人都是要強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這樣不停地做下去,便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地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相融合,也就成為自然了。

意識。認定。堅持。

都說本性難移,一個人能客觀地審視自己,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弱處,然後想著怎麼去一點點糾正。即使初時是違背自己日常的“隨心所欲”,但是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慢慢找到其中的樂趣,才會讓本性去真正接受,而不僅僅是克己復禮。

另一方面,我們在評判一個人所作所為時,永遠要記住,多看別人怎麼做,少聽別人怎麼說。落實到實處。至於別人背後的動機,如果與你沒有厲害關係,又為何要臆測?

第三篇 楚漢相爭

項羽和劉邦之間一些不得不說的事。

項羽兵敗,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兔死狗烹。漢高祖劉邦在洛陽舉行酒宴,進行自我總結,為什麼我能滅了楚霸王呢?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善於用人,也能聽得進忠言,一方面使得追隨的人臣服,另一方面也取得了民眾的心。相對而言,項羽太殘暴,活埋了二十萬投降的秦軍,火燒了秦宮,煮食說他沐猴而冠的韓生,進了城和土匪無二,燒殺搶掠,壞事做絕。

在大漢天下局面已定,軍師張良借病隱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司馬光這麼評價張良,“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

大凡有生就有死,就好像黑夜過後就是白天一樣。功勳和名位之間,正是為人臣子的人所難於長久立足之處。韓信被誅殺,蕭何被拘禁,都是因為功名已達到巔峰卻還不止步的原因。“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張良是個榜樣啊。

其中,韓信這個人很有意思,在楚漢對峙不下的時候,他的作用就很關鍵。

有一個叫蒯徹的人就勸說他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樣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也會感激他。“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時機到了你不行動,必然會遭受貽誤時機的災禍。

韓信說,漢王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背信棄義呢?!

蒯徹又勸,兩人交往時,感情很深,最後卻廝殺,為什麼,因為禍患從無止境的慾望中產生,而這慾望使得人心難以預測。何況,你倆的關係也沒鐵到這份上啊!而現在,你又功高蓋主,有無法封賞的偉績,歸附楚國,楚國不會信任你,歸附漢國,漢國會因為你功高而害怕。你帶著這樣的功績和威勢,你還能去哪?

韓信直接懟了回去:你不要說了!

最後,蒯徹說,“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善於聽取意見就能預見未來,善於謀劃思索就能把握成敗。都不善於的人還想長久地維持安全,天下少有。為人明智堅定,就會果斷,為人猶豫多慮,在微小的事情上精打細算,就會遺漏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不把握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有。

苦口婆心。無奈韓信還是把他懟走了,表示絕不背叛劉邦。

好一個絕不!

蒯徹隨即離去,怕最後禍害殃及自身,躲起來去做巫師,裝神弄鬼去了。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真"與"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