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為金庸先生的作品故事中,擊中了人類天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時滿足!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常人需要幾十年才能練就的神功,一個普通的少年在經歷一番奇遇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輕鬆練就,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也是因為這種不用付出巨大努力就能獲得超強能力的快感讓很多的讀者和看客心馳神往,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讀書、工作還是賺錢,要想表現出色,就得經受長時間的磨鍊。
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都能實現了。所以很多的讀者喜歡金庸先生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能夠即時地滿足很多人對於成功的嚮往。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規則沒有那麼簡單,正如《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所說到的那樣:在現實世界中,要有所成就,就必須保持耐心,延遲滿足!
一、《認知覺醒》: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裡的很多思考不慌張、不迎合,這是一本可以穿透時間的個人成長方法論。透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幫助讀者真正地看清自己;透過“深度學習、關聯、反饋”的事物規律,教會讀者如何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認知覺醒》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瞭解大腦的執行規律,我們就可以大大地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從而讓自己的行動更加堅定。
這本書中解答了很多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為什麼我們做事總是急於求成、避難趨易?所謂耐心就是要“咬牙堅持、死磕到底”嗎?如何徹底告別用“三分鐘熱情”和“打雞血”的方式做事等等。
對於以上問題,周嶺在《認知覺醒》中,都告訴了我們答案和原理:一個人真正的耐心從來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撐,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二、《認知覺醒》:耐心不是苦逼地堅持,而是用長遠的目光來做事又或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量,踐行“一萬小時定律”,每天堅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終與成功無緣;更有甚者相信21天的讀書寫作打卡.........
然而,收藏乾貨文章就能讓文章裡的知識成為你的知識嗎?做了計劃就一定能夠實現嗎?一萬小時定律你真的理解了嗎?21天的讀書寫作打卡真的有用嗎........
答案是有用,但是每個人的用處不同,有些人真的透過21天的讀書寫作成功讓自己賺到了錢,而有些人在21天之後,反而讓自己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缺乏了耐心的人,即使你再努力也是白費功夫。
耐心不是苦逼地堅持做某件事,而是用長遠的目光來做事情。正確地理解和懂得耐心,可以讓我們的效率翻倍。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同樣是21天打卡讀書的人,效果不一樣的原因。
1、為什麼耐心那麼難獲得:缺乏耐心,是人類的天性《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把人類的大腦分成三重大腦,分別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而且理智腦是人類獨有的。
這三重大腦控制著我們的行動和思維,本能腦和情緒腦屬於“原始人”時代,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也因此,理智腦對大腦的控制能力很弱。
這也就導致平時不用動腦的娛樂消遣行為更受人們喜歡,目光短淺、即時滿足也就成了我們人類的天性,轉換到現代社會就是:趨難避易和急於求成是我們的天性。
而缺乏耐心就是急於求成的體現,所以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質也全無關係,這僅僅是人類的天生屬性罷了,每個人都一樣。
所以,所謂的“21天的堅持打卡”只是你的身體被本能腦和情緒腦“劫持”了的體現,缺乏了耐心深入研究打卡的意義和目的,你堅持再多次的“21天打卡”都是徒勞的。
2、如何培養自己的耐心:3個方法教會你如何克服天性,培養耐心在知道大腦的構造和事物的規律之後,培養自己的耐心並非難事。以下三個方法讓你在生活中增強自己的耐心。
第一:面對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以上說到缺乏耐心是人類的天性。所以缺乏耐心時不要責備自己,放下心理包袱,坦然地接納我們的天性。當我們出現焦慮和沒耐心時,就溫和地對自己說:我身體裡的那個原始人又出來了。
第二: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舒適和誘惑都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最愛,所以在面對誘惑時,強制是沒有效果的,最好的辦法是和他們溝通,這也是理智腦最擅長的。
例如面對手機的誘惑,理智腦要如何學會和身體裡的原始人(本能腦和情緒腦)呢?可以先從手機的擺放位置做起,把手機放到遠離床頭的地方,然後早上起來在走向手機時,跟自己對話:反正那些資訊已經在手機裡了跑不了,我就先做其他事情吧。
透過這樣“後娛樂”的自我溝通和引導,讓本能腦和情緒腦產生安全感,那麼理智腦就會佔上風。長久之下,身體裡的原始人在發現這樣會讓自己更放鬆和踏實之後,也會傾向於支援這種方式。
第三: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更擅長探索原理,主動改變認知視角的人,更容易克服困難,因為他們找到了行動的意義和好處。例如我們在明白深度學習的意義之後,就可能放棄聽書、速讀,轉而開始精讀和輸出。
三、現實意義:得耐心者得天下,興趣是是耐心的關鍵一環耐心可以說是人類最珍貴的品質之一,它直指我們急於求成、避難趨易的天性,可謂得耐心者得天下。透過觀察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可以知道,社會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
華羅庚曾經說過:“抓住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
本能腦和情緒腦確實畏懼困難,只會享樂,但他們也能從困難中感受到樂趣。對於本能腦和情緒腦來說,它們根本不在乎你是在玩手機還是在解方程,它們只在乎是否舒適。
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能夠廢寢忘食地沉迷於研究,跑步者能夠風雨無阻地奔跑,因為它們對這樣東西感興趣,他們一直是樂在其中,做這些事情會讓他們很舒服很開心。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想辦法讓本能腦和情緒腦感受到困難事物的樂趣並且上癮,才是理智腦的最高階的策略。學會釋放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力量,我們就能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