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地處關山東麓的華亭西部,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黃帝首建武畤以祭天神的地方,就在這裡;“五嶽之根”吳山,就在這裡;從唐堯到夏商周的“四嶽長”所居地,就在這裡;殷周時代的汭國、虞國就在這裡;秦靈公祭祀黃帝、炎帝的上畤、下畤,就在這裡;名列“九州之澤”的弦蒲藪,就在這裡。在此就單說弦蒲藪吧。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說:“今漢有九州之藪:揚州曰具區,在吳縣之南;荊州曰云夢,在華容縣南;豫州曰圃田,在中牟縣西;青州曰孟諸,不知在何處;兗州曰大野,在鉅麓縣北;雍州曰弦蒲,在汧縣北蒲谷亭……”

籲戲!這個弦蒲藪,竟然與具區(今稱太湖)、雲夢澤等湖泊齊名。——當今我們雖然不能一睹其風彩,而它的足音卻依然在耳畔迴響。

當今之華亭在平涼境內,而歷史上的華亭西部卻與平涼並沒有多少瓜葛,它與陝西隴縣倒是存在著親緣關係。只因當今史學界不知這一內情,總是把華亭西部打入另冊,如新編《甘肅通志》就把吳山移到了隴縣。

而弦蒲藪呢?它“在汧縣北蒲谷亭”。一提到“汧縣”,許多人在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出“隴縣”來,可就是不知道這個“汧縣”之名是因汧山而得。汧水(今稱千河)發源於華亭五臺山,其山古稱汧山、吳山、虞山……如東漢時,華亭西部就歸汧縣管轄。

弦蒲藪是古代之名澤。《周禮·職方氏》記雍州曰:“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玄蒲,其川涇汭。”——“雍州”,治地在今陝西鳳翔;“嶽山”,為今華亭境內的五臺山,它是雍州之鎮山;“涇汭”,為涇河和汭河,它們是雍州之名川。這說明,弦蒲藪為雍州之大澤,在周代以前就存在,而且很有名。

《漢書·地理志》右扶風下記汧曰:“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鄉、弦中谷、弦蒲藪。汧水出西北入渭。”——吳山與汧山為一山,指華亭境內的五臺山;汧水之源在五臺山。這說明,所謂“汧”,本意並非指汧縣,而是指汧山;也說明蒲谷鄉、弦中谷、弦蒲藪與汧山和汧水密切相關。

《水經注》記汧水曰:“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這說明,弦蒲藪之水,是由汧水匯聚而成,與別的水無關;也說明汧水之源有兩個,一在蒲谷鄉,一在弦中谷。

蒲谷鄉和絃中谷所在地無法斷定,而汧水的兩個源頭卻並不難尋找。從當今的地理環境來說,汧水之源依然有兩個:一是麻庵河,發源於華亭馬峽鎮;一是上關河,發源於華亭上關鄉。二者比較,麻庵河流徑較長,當以麻庵河為汧水的源頭。由此而言,北魏時的蒲谷鄉、弦中谷,當在華亭的馬峽和上關。

蒲谷鄉、弦中谷的大概方位已經明確,剩下的就是“對號入座”的問題了。《水經注》記汧水:“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此謂之小隴山,巖嶂高險,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莫敢操捕,因為是水為魚龍水,自下亦通稱之為魚龍川。”這段文字,只記載了汧水的一個源頭——此水“出五色魚”。而當今的麻庵河,仍有五色魚出沒。從上述歷史文獻的排序來說,都是把“蒲谷鄉”列在前面。而事實是,麻庵河為汧水的主流;上關河為汧水的支流。由此可以斷言,蒲谷鄉在馬峽,弦中谷在上關。

於此,弦蒲藪的大致輪廓可以嫣然再現於我們面前。它是由蒲谷鄉之水和絃中谷之水滯留成淵,深不可測。北可達馬峽,南可至龍門,西可至關山之麓,東可到崇信。其澤從上古延續至殷周,歷秦漢,到北魏時仍然可見。隋唐時,因地質裂變而消失。

偉哉,弦蒲藪!一個與太湖、雲夢澤齊名的大澤,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而它的流光卻永載史冊。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幹部。研究方向:地方文史。作品散見於《華夏文化》《西部學刊》《甘肅文史》等刊。

2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考古學家挖文物,竟然爬出一隻“千年”神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