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沒有修築桃(江)灰(山港)公路前,自古有一條古道,上銜寧鄉,下接桃花港,中連“寶安益”。古道蜿蜒穿行的石牛江增塘一帶,是一處鍾靈毓秀、物華天寶的盆地,南山衝更是萃集其精華:

何公廟雄偉壯麗,一條清溪為之歌唱,四周古木為之遮蔭,晨鐘迎接朝霞,暮鼓送走夕陽,餘音嫋嫋;遇廟會,商販遊人雲集,仕女香客來朝,好水熱鬧。

以前,何公廟只是一座家廟。到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何公廟的神仙公養了,人們修廟宇築圍牆,現在從碑文上還看得見“前田衝中和會捐八十二千文,後田衝康阜會捐一百千文,上保安礄捐七千文”等等的記載。後經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道光五年(1825)、光緒三十四年(1908)多次擴建和修繕,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

何公廟最輝煌的那次修造是在民國四年,說起來,還有一個故事。

清光緒年間,里長鄧赤民的父親鄧墨林救助了一位外地來此遊學的青年才俊,當年鄧老夫子延醫抓藥的同時還請來神仙何爺供在家裡,天天燒香膜拜……康復返鄉的青年飛黃騰達後,一刻也沒有忘記桃花江的鄧老夫子和何爺,他捐巨資重建了何公廟。

何公廟現任廟祝莫召求(83)歲回憶,小時候經常去看熱鬧的何公廟坐北朝南,兩旁肉鋪、藥鋪、剃頭鋪及各種雜貨鋪林立;四周是高高的青磚牆,東西還聳立著風火垛子,牆面嵌著的十多塊舊石碑上刻著修廟經過及捐資記錄;廟前的空坪可容納千人之廣。

四合院式的廟宇建築有四進。

一進是兩層的門樓,樓上有戲臺,戲臺左右和背面的裝飾木板上,刻著許多與戲有關的浮雕人物和故事;左邊的銅鐘有一米多高,右邊立著一面小人高的大鼓。廟會時鐘鼓聲不絕,響遏行雲。門樓上有三個擘窠大字——何公廟,樓下是出入的門廳,左邊賣紙和香燭,右邊對籤。往裡走,是一個很大的天井,有鐵鑄香爐和七層寶塔,兩邊的廊宇寬且長。

二進是大殿,三大開間。中間兩排六根紅漆木柱,直徑足有兩尺以上,兩邊的屋柱上高懸著黑底的金字對聯。神壇上供著三尊真人大小的神仙雕像:大何爺、二何爺和三何爺。大何爺、二何爺都戴著官帽,披著紅氅,但大何爺舒眉展須和藹可親,而二何爺滿臉通紅莊嚴肅穆;只有三何爺因缺一條腿而長年坐在轎子裡,轎簾虛掩著,很少人見過真容。

據說大何爺管天上的雲雨,能消百災,治百病,二何爺保平安和廣施財富,三何爺賜子保婦女生產順利。三尊神仙經常被十里八鄉的老百姓抬到家裡坐香火,供奉起來,有時忙得水亦樂乎。

三進和四進是廟祝和居士們修道和居住的地方,掛著“清靜無為”“離境坐忘”等牌匾,自然鮮為外人所知。

說起何公廟當年的繁榮,廟祝莫召求有些激動。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和九月初二,是兩個固定的廟會日。半個月前就有商會的人在前坪為商販們分配攤位,釘上寫有各自姓名的木牌;頭兩天就擺好了貨物,包括南百貨、食品、日用雜貨等等,琳琅滿目。廟會高潮時摩肩接踵,鐘鼓聲、吆喝聲淹沒了人群。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某日,莫召求親眼見到有玩伴拿著廟裡神仙的斷手殘腿把弄。原來,何公廟被民兵砸了,費了牛大的力氣才劈開大何爺、二何爺、三何爺的木身。有傳言,說這些神仙的肚子裡都有一個雞腦殼,跟剛殺的一樣新鮮。

不久,沒有了神仙的何公廟搬進了鄉政府,鄉政府搬家後,又成了隊屋。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隊興辦小學,缺少磚木等建材,不知是誰出了個餿主意——拆了何公廟!

上世紀八十年代,幾裡外的某個居士,私下塑了幾尊神像,自稱何公廟,激起了何公廟組全體村民的公憤,他們於九十年代初集資在原址上修建了濃縮版的何公廟。雖然沒有當年的氣派,但因根植於居士、香客和廣大百姓心中的信念堅定,何公廟一直香火旺盛。甚至,有湖北荊州、岳陽華容、常德津市一帶的香客,幾百裡迢迢,一路哼著寶誥跪拜而來,這叫燒“拜香”。

周邊老百姓聽說筆者要宣傳何公廟,爭先恐後過來講述自己的見聞。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解析:何為河圖洛書?何為河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