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至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種習慣習俗早已定型,成為約定俗成的獨特文化,絕大多數人只覺得應當如此,鮮有人會問為什麼,以至於當我們回頭觀望歷史時,窺見一些生活的細節和碎片時,難免會心生疑惑。

比如,中國人穿內衣的歷史。

若要細究其淵源,則需要更認真的追溯和回望,在一些枝葉末節的片段中,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爬羅剔抉,或許能幫助我們驅散所有的迷惑,既而一片粲然。

和其他民族服飾不同,古代典籍對內衣的記述並不多,這並不奇怪,在傳統的封建社會,含蓄的先祖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對個人身體的態度往往諱莫如深,以至於編書立籍的古代學者難以將視線穿透重重華服裝,直達那輕薄的遮體之物,區區“遮羞布”理應是這樣的待遇。

而說起內衣的起源,或許自先祖開始會做衣服的時候,便已經有個別心思巧妙的人在粗硬的麻衣下穿上了稍微輕柔的“內衣”,又或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某人發現穿上一層貼身的薄衣會更舒服,從而奔走相告,隨即流行開來。因此,內衣產生的具體時期和緣由,尚未可知。

而最早的記載,或許來自於《詩經》,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內衣應該就廣泛存在,在當時被稱作“澤”,“豈曰無衣,與子同澤”,怎麼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的內衣可以和你共用。可見,“澤”是一種私密性較強的衣服,這與內衣幾乎無異。

而在《左傳》中,還會見到另一種與內衣差不多的衣服,稱作衵衣,“衵服,謂日日近身衣也”,有關記載也很少,為數不多的記載中,它竟扮演著禍亂君臣倫綱的主角: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

這短短二十餘字,在《東周列國志》中被詳細鋪述,也即是“陳靈公衵服戲朝”的典故,一件以內衣演變的小事,足以窺見陳靈公悲劇下場的原因所在。

說回內衣,“澤”和“衵服”雖然出現較早,但因為記載太少,其形制也不可考。

直至兩漢期間,古史典籍開始多見內衣的記述,其稱呼也有很多,常見的諸如“抱腹”、“心衣”、“汗衣”、“羞袒”等,在《釋名·釋衣服》中有所提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詩》謂之澤,受汗澤也”、“或曰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於袒而衣此耳”。

從這些名字和描述來看,當時的內衣似乎是以實用為主,上下有帶,縛其身起到穩固、保暖、遮羞、防汗的作用,透過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可以看到當時內衣的形制。

魏晉時期,內衣有了一種更為形象的稱呼,“兩襠”“兩當”,可以當做是“兩擋”,一擋胸口,二擋後背,在《釋名·釋衣服》稱,“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清代的王先謙在《釋名疏正補》中對之有更詳細的闡釋,“案即唐宋時之半背,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之義也”。

這種形制的出現,或許是與當時“兩襠鎧”的流行有關,而這種內衣,多用於婦女。而在當時,婦女為追求美麗,民間也曾掀起“內衣翻作外衣”的風潮,《晉書》中有記載:

惠帝“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

如今現代女性“內衣外穿”便叫囂著引領時尚,殊不知這種所謂的時尚潮流卻是千年前的晉代婦女玩剩下的。

到了隋唐時期,內衣向更“開放”的方向發展,常見的是“寶襪”“訶子”,此時的“寶襪”不再被單純當做遮體之物,而是成為了服飾裝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的裝扮往往可以讓內衣得到展現,在眾多文人筆下均有所體現,如錦袖淮南舞,寶襪楚宮腰”(隋煬帝《喜春遊歌》),“倡家寶襪蛟龍帔,公子銀鞍千萬騎”(盧照鄰《行路難》),“細風吹寶襪,輕露溼紅紗”(謝偃《雜曲歌詞·踏歌詞》)等。

而相對“寶襪”,“訶子”則顯得更加開放,在眾多以唐代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其形制,稍類似於“無肩帶內衣”,當時婦女將裙腰上提高高束緊在胸部,肩部、上胸和後背裸露,外罩以輕薄透明羅紗,映著女性細膩潔白的肌膚,極具美感。這樣的女性在唐詩中比比皆是,如“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佔胸前”,她們風姿嫣然,曲線玲瓏,坦然地展現著自己的美麗。

但“訶子”卻並未得到發展和演變,反而極其短命,這是因為宋朝興理學導致的,宋代文人將“訶子”與楊貴妃聯絡在一起,自然而然給其抹上了給其抹上了一層放蕩汙穢的色調,而宋人對唐代女子的穿衣裝扮也極不欣賞,這種普遍心態決定了宋代內衣會向更含蓄的方向發展。

至宋及以後,內衣衍變為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是抹胸的基本形制,既美觀又實用,更重要的是,這符合當時的價值觀。

到了明朝,尤其是中後期,隨著朱明王室對民間的控制漸漸削弱,社會的自由度得到提升,在服飾上也有所體現,內衣進而衍變成“主腰”,其款式形制更為複雜,往往輔以紐扣和腰帶,這是出於明代女性對身體曲線美的追求,與當下的瘦身衣或塑體衣如出一轍。

明清時期,另一種內衣形制也極為流行,稱作肚兜,從傳世肚兜實物來看,明清肚兜的形制為菱形或橢圓形,上端繫帶,可以掛在頸部,兩側分別縫系一根帶子,方便從背後繫結,肚兜上可蓋胸,下可護腹,但背部袒露。古人為求吉利,往往在貼身內衣上縫製各種吉祥圖案,故清代肚兜上,多有蓮花、牡丹、麒麟、鴛鴦、百子等圖案。這種內衣款式更為自由,輔以不同的圖案和顏色,可以做到男女老少皆可穿,甚至在布料圖層中施以藥膏,還會有養生的功效,曹庭棟《養生隨筆》中有載: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臥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藥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而至近現代,不論男女內衣,皆開始注重身體曲線美,型男型女穿上緊身的內衣,充分展露凹凸有致、稜角分明的身體曲線,隨著社會風氣日漸開放,人們對內衣的需求更加豐富多樣,不管是有襯托胸型的有骨內衣,或是更舒適無感的無骨內衣,亦或者是滿足情慾需求的情趣內衣,內衣早已不再是一塊“遮羞布”,而是成為了展現女性柔美和性感的一抹風情。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國學智慧:人到中年,要養成4個好習慣,越活越有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