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唐·錢起《與趙莒荼宴》

早在唐朝,這種紫茶就很“圈粉”,備受人們推崇,這一顏色,幾乎是一等好茶的標準色。“茶聖”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開門見山地指出: “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不僅如此,這套色澤外形“標準”,確實是唐人品賞佳茗的審美趣尚。

又如, “紫筍齊嘗各鬥新”(白居易《夜間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芽香紫璧裁”(杜牧《題茶山》)、“含露紫英肥”(韋處厚《盛山十二景-茶嶺》)等。詩人筆下的紫茶,飽滿肥嫩,帶來感官與心靈上的美妙體驗。 唐代名氣最大也最為文士津津樂道的紫茶,莫過於宜興陽羨茶和長興顧渚紫筍茶。作為貢茶,在得到帝王貴族垂青的同時,也賺足了文人們的筆墨。它們的香氣、滋味如何,暌隔千年,我們不得而知。

流轉千年,時過境遷,貢茶依然在,只不過昔是今已非——製茶方法與飲茶方式,發展至當代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令人欣慰的是,在當年貢茶的原產地,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流行於唐代的一抹紫色穿越了時光的河流,把新生的嫩梢都“染”上了悅目的亮紫或紫銅色,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

就像童話故事裡的醜小鴨一樣,紫茶是造物者不經意的創造。不過,紅紫色芽葉在茶樹葉片中並不稀奇,是常見的性狀之一。

它有兩種型別,—種出現在普通茶樹品種上,是茶樹抗逆(對抗不良環境)的一種生理表現形式。比如,在夏季強光高溫條件下,高海拔的群體茶園中,紅紫色芽葉的發生率就相當高。

紅紫色芽葉在茶樹地方有性群體品種(即菜茶)中佔有很大比例,但不同季節有很大差異。普通群體品種,在春季有30%左右的芽葉呈現微紅紫色或紅紫色,在夏季則達88.7%。隨著葉片的生長與成熟,紅紫色褪去,轉為綠色。除丹鳳和紅葉4號等少數品系外,其它品系的紅紫色均在夏季最深。

另一種則是特異紅紫芽茶樹品種,全年新梢出現紅紫色芽葉,更多的是遺傳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二者最大不同的是,普通茶樹的紅紫色芽葉是階段性的,隨著茶樹生長,會逐漸變綠,而後者全年一芽一葉至三四葉均為紅色、紫色或紅紫色,有學者偶然發現及其選育的“紫嫣”就屬於該型別。

“紫嫣”的選育耗費了唐茜團隊十年的心血。它的“夢幻色”,並非像六大茶類那樣是加工後的結果,而是一發芽就是紫色的。它很像葡萄汁或黑加侖果汁,神秘的紫色頗具誘惑力。不過,它喝起來跟普通綠茶基本無異,鮮醇爽口,並帶有一點特殊的花香。萬綠叢中一點紫,紫茶是茶樹中的“異類”。同許多植物一樣,茶樹葉片以綠色最常見,這是因為葉片中主要含葉綠素。

當然,葉色也會因嫩度、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嫩梢呈黃綠,成熟葉呈深綠。通常,這些色素成分在茶樹葉片中都存在,其含量受氣溫、光照等外部生長環境或內在遺傳因素影響而變化。其花青素含量就遠高於正常芽葉,而它的後代“紫嫣”一芽二葉的花青素含量更是高達2.44%~3.28%(因季節而異),是普通茶(約0.1%)的20多倍!

既然紫茶在唐代圈了這麼多“粉”,那麼,如果運用現代製茶技術,做出來的紫茶會好喝嗎?

在茶葉生產過程中,紫色芽葉的實際表現並不讓人滿意。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紫色芽葉並不適合製茶。制綠茶,滋味苦澀,湯色渾濁發褐,葉底靛青;制紅茶,湯色、葉底烏暗,品質也不佳。因此,在採茶時,紫色芽葉常常是避而不採或棄之不用。

紫色芽葉最引以為豪的花青素除了是紫色表徵來源外,也是苦澀味的重要呈味成分。當含量超過1%時,就有很強的苦澀味。據研究分析, “紫娟”中花青素,含量約為普通茶樹的20多倍,是一般紫芽茶的3倍。正因有較高含量的花青素、黃酮類等物質的存在,能有主人人體健康的很多方面(比如抗衰老,降血壓等)尤其是它具有較強的氧化活性,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

“紫娟”及許多富含花青素的紫茶,儘管滋味苦澀不怎麼好入口,但因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曾一度被消費者們熱捧,用來做調飲原料,安全健康還有顏值。其實,花青素並非紫茶獨有,在很多菜果蔬、糧食中也都存在。譬如,水果中的葡萄、藍莓、血橙、桑葚、山楂(皮)、車釐予、黑加侖、黑果枸杞等,蔬菜中的紫甘藍、茄子(皮)、紫蘇、紫薯等,糧食中的黑(紅)米、黑玉米等,都是常見的食物。

紫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代表著尊貴,因而帶“紫”的事物多帶“仙氣”或跟帝王有關,如紫宸、紫府、紫宮、紫禁城、紫氣東來等等。古人啜紫茶,喝得忘言,喝得兩腋習習清風生,恐怕多半是有心理的作用。紫茶雖好,但是她自帶的苦味會讓人望而生畏,所以呢,暫且瞭解多點是好事,但是不盲目追求也是一種理性喝茶方式。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讀書筆記:楊柳《歷史上那些女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