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浙江餘姚人,從小喜愛文學並對文字很敏銳,於196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餘秋雨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他向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在大家忙著走向農村、社會的時候餘秋雨選擇走向圖書館,拿出和錢鍾書先生那十年默默專研的精神來撰寫戲劇學、戲劇史等。
後來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等權威性著作,致使他成為上戲最年輕的教授,全國高校中最年輕的校長。就在前途一片光明之際,餘秋雨辭去了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職務,帶著戀人資助的經費,踏上游歷山川之路,邊走邊創作,於1992年出版了《文化苦旅》一書。《文化苦旅》一時間風靡全國,一年內連出5版都賣到斷版,接著餘秋雨又寫了《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歷史文化大散文”,讓他更加聲名遠播,並在國內掀起了文化大散文的熱潮。尤其是《文化苦旅》一書的閱讀量一直居高不下,出版了1000萬冊以上。
餘秋雨可謂是開了歷史文化大散文這一文體的先河,他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竟然選擇辭職,並在大家都竭力模仿西方現代派作品之時,餘秋雨選擇對中華文明進行深刻思考,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這依賴於他擁有卓越的才華和常人沒有的勇氣,單憑勇氣這點就足以讓他脫穎而出。那對於他,別人是怎麼評價的呢?
因在百家講壇講“品三國”而為人熟知的易中天先生對餘秋雨是有些瞧不起的,經常逮著機會會奚落一頓,並且還稱讚別人說他寫的歷史大散文從氣度到見識都比餘秋雨好,不過這也從旁佐證了餘秋雨先生在散文領域的獨特地位了。易中天先生還曾在另一個場合評價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也是真夠犀利了。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評價別人這點,總是帶著自己的立場和主觀意識的,特別是文學作品,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有的人認為寫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認為寫得很爛。
還有一位文學大拿對餘秋雨先生也作出了評價,金庸素來很少評價別人的作品及某個人物,但他卻對餘秋雨作出了評價。一次在北京出席文化活動時,有人對金庸先生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打趣道:我不會,但身為浙江人的魯迅和餘秋雨會。從這裡可以看到金庸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高的,將他和魯迅先生等量齊觀。
再說為什麼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或者說“歷史文化大散文”系列散文會如此受歡迎?首先因為餘秋雨開了“歷史文化大散文”的先河,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再者,餘秋雨先生用優美的語言講述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些文字不止優美還富有智慧和哲理,給人以啟迪,並且還增加了民族自信心,這種給人以美好感受的書籍怎能不受到歡迎呢?如今這本《文化之旅》依然還在我的書桌之上,閒來之時讀一讀,又是一場春風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