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人們以血緣關係結成了親族集團――氏族,這一時期,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於主導地位。一個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女祖先。由於全體成員只能確認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婦女一代一代的成為確定本氏族班輩世系的主體。成年的男子則分散到其他氏族尋求配偶,實行群婚。每個氏族公社內部,存在著按性別和年齡的不穩定分工。壯年男子擔任打獵捕魚和保護集體安全等需要較大體力的事務,而採集食物、看守駐地、燒烤食物、縫製衣物、養老育幼等繁重任務,都落在了女性的肩上。他們是氏族公社原始共產制經濟主持者,又對確定氏族的血親關係起著主導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全盛時期普遍形成了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長期定居的村落。
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國歷史程序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是清晰地反映母系氏族公社面貌的一片遺址。仰韶文化的主要區域在河南省西部、陝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它的分佈非常廣闊,南達漢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區,西至甘肅境內的渭河上游,東到山東省。這些地方,分散著母系氏族時的很多村落遺址,而且在某些地區村落分佈十分密集。
婦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有一些地方,發現了以女性為主要地位的埋葬習俗。在陝西省華縣元君廟和華陰縣橫鎮村,發現了很多母系氏族的遷移合葬墓。發現更進一步證明了當時婦女的重要地位。人死後大概是先把屍體進行臨時處理遇到母系氏族中某個地位較高的婦女死亡之後就直接把他的屍體仰臥埋在葬坑主要位置上,同時將和他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屍骨遷移過來,排在一起,同墓合葬。這種以婦女為中心的葬俗,表明了女性在氏族族中佔有的重要地位。還有從半坡遺址和陝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墓葬的隨葬品來看,女性的隨葬品一般比男性的多這種現象也說明了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很高。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都是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上有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四層較大範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企及期待世界稻穀作物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建築。幹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的發現為最早。他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著明顯的區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重要淵藪。他是代表中國古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大汶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遺址最早發現于山東泰安市大汶口村。
大汶口文化的遺存十分豐富。經考古發現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一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獠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古針磨製的十分精細,體現了極高的做技術。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文化遺存。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公社經歷了全盛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加速,男子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重要部門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於是母權制自然過渡為父權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漸形成了。從此,以父權為中心的個體家庭成為與氏族對抗的力量,原始社會逐漸趨於解體。男子依靠經濟上的優勢,在社會生產中和生活中佔據了統治地位。他們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計算世系、繼承財產,母權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來對偶婚制下的從妻居的傳統,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婦女的勞動侷限在家庭之內以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為主女子在家庭經濟中退居於從屬地位。最初,這種小家庭依附於父系大家庭。生產進一步發展後,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會走到了瓦解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