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壺為茶之父的理論,一直在茶友之間廣泛流傳,我曾經寫過兩篇關於“壺”的文章,說了關於茶,壺,水的一些問題,很多茶友上來就一句,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沒事去看看茶經,沒事別不懂裝懂,五年前為了這句話,我找了兩年,關於“壺為茶之父”,“器為茶之父”的問題上,一直沒有找到出處。不得不說,現在很多喝茶人的記憶是不是混亂了,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學說,叫做“曼德拉效應”。先來解釋一下。

“曼德拉效應”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約翰·保羅·加里森認為,許多關於“曼德拉效應”的記憶是人們在閱讀這一陰謀論時捏造出來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這一記憶自始至終便一直存在。”心理學專家王衛東認為,“曼德拉效應”是由於一個人發生記憶偏差並且口口相傳,導致其他對事件事實並不瞭解的人造成誤導性質。時間一久,被誤導者由於記憶偏差將聽說的訊息誤作成自己的親身經歷。

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我來說,或許不該把專業問題放在臺面上,但是“壺為茶之父”的理論繼續錯下去,我們的口腔,身體將會在後期,得到不可逆轉的健康問題。比如,從最簡單的臺地農殘開始,茶葉的粉末會留到茶壺中,用水不一定能去除,長期以往,它的潛在危害是日積月累的,即使我們是正常清理壺,仍然是得不到解決,為什麼?原因是,底部顏色是不爭的事實,紫砂的吸附能力大家都是知道很厲害的,因此我們必須要用好的茶葉去養茶壺,這是我反覆強調的,只要用壺的茶友,使用的茶葉品質一定要好,當紫砂的雙氣孔,吸附有害物到一定程度後,它整體是會變質的。長期以往,便是慢性中毒。

回到“壺為茶之父”的理論上來,關於這句話理論的出處,目前沒有找到,從茶經中的文章中,並沒有找到這句話。“父”字只有一處,與“壺為茶之父”,“器為茶之父”並沒有記載,在三國的《水經》中,倒是有一句話,“水為茶之母”,也沒找到“壺”與“器”的內容,因此關於“壺為茶之父”,“器為茶之父”的理論,我認為是——記憶錯誤了。至於是誰改動了這個錯誤,已經不得而知。

那麼,“壺為茶之父”,“器為茶之父”真的是這樣麼?從結果來看,還是茶為主,壺吸附曾經的茶浸出物後,造成紫砂,陶土,瓷器本身壺性變質,因此作為一個專業懂茶的人來說,需要像陸羽一樣,懂茶,懂水,懂器,除了這個之外,還要懂風水,懂時空,醫學等等,在現代,我們還需要知道科學。這就是今天什麼是懂茶的入門。

你說的這麼複雜,大家不要喝茶了,不是大家不愛喝茶了,是教育不讓人們喝茶了,為什麼這麼說?曾幾何時,我們喜歡的風景,心情愉悅,陽光明媚時候,我們喝茶還不是一樣複雜麼?比如《茶經》,《茶疏》等等,《黃帝內經》複雜麼?我們理論不是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光《弟子規》,《論語》複雜麼?科學技術只是在數術的層面更細化了,我們從幼兒園學到大學讀書不是也複雜麼?

喝茶,是一份開心,是一份輕鬆,略帶了一點責任,這是符合中國“合理”的理論,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可以落地,我們的中國歷史有2000年以上,遠古起碼有5000到8000年,對於花28小時瞭解整個文明史的美好來說,已經是少之又少了。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42歲英年早逝,路遙筆下的黃土地,為何總能讓我們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