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二、各家學說
儒家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曲阜人),留下經典《論語》,核心思想“仁”“禮”,政治方面主張“為政以德”,“以禮治國”,對鬼神“敬而遠之”,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被後世奉為“大成至聖先師”。
孟子:戰國時期人,政治方面主張施“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倡性善論,“先義後利,捨身取義”
荀子:戰國時期人,主張禮法並施,君舟民水,提倡性惡論,哲學“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民本思想”
道家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原名李耳,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經》)。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做過多的干涉。
莊子:戰國時期人,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推出“齊物”的觀點,提倡逍遙的人生態度,有典故“莊周夢蝶”。
墨家
代表人物是墨子,原名墨翟,戰國初期宋國人,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術基礎,主張“兼愛”和“非攻”,即愛一切人,不主張戰爭。
法家
代表人物有戰國時期的李悝,商鞅,韓非子等,他們主張以法治國,建立君主專制集權,變法革新,在封建社會初期,屬於新興的地主階級。
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三、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