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世間每一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身體壽命,但是卻沒有意識到,損傷自己生命的根源,恰恰是太過於在乎壽命長短的憂懼之心。

一、

《列子》之中有這樣一番對話:

孟孫陽問楊朱:“如果有一個人非常愛護自己的身體,祈求不死,可以嗎?”

楊朱就回答說:“按道理,人沒有不死的。”

這個人又問:“那祈求長生可以嗎?”

楊朱又說:“按道理,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生命的存在並不會因為你珍惜就長生,也不會因為你愛護就強壯,況且要長生幹什麼呢,人們有喜怒哀樂,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身體還會出現安危的狀態,也會經歷世間的離苦悲歡,也會經歷社會的變革動亂,當你走過、經過、嘗試過之後,活上一百年都太多了,再長久的活下去,豈不是太痛苦了嗎。”

這個人便說:“我明白了,這樣的話還不如不祈求長壽,倒不如快點死好一些。”

楊朱又說:“不是的,既然已經活著就要聽之任之,滿足能夠滿足的,順其自然等待死亡的來臨,即便在離開的那一刻也沒有什麼捨棄不下的,也沒有什麼不能放棄的,這樣的話何必為了生死的問題而惶恐擔憂。”

人生對於生命的厚養,就是不要在乎生命時間的長短,如果我們每天沉浸於擔心身體生死變化的憂懼之中,不僅不能改善生命本身的狀態,反而會對你的身體造成損傷。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叫: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長壽的人佔了世間的十分之三,而短壽的人也佔世間十分之三。但是本來長壽後來走向短壽的人,也佔了十分之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執念所導致的結果。

世間最悲劇的人生,並不是天生就是短壽的,而是那個本來可以長壽,卻因為自己走向短壽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悲慘的結局呢?除了生命之中不可控的意外因素導致死亡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心執念產生的痛苦,對於生命形成的負面影響。

我們都知道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負面情緒會自己的生命狀態造成損傷,所以說當你自身存在過度在意生命長短的執念之後,必然會因為執念而生成恐懼。

比如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人來說,當身體出現一些小小的問題之後,馬上就驚恐的不知所措,又是去上網搜答案,又是找各種養生偏方,來保養自己的身體。

二、

厚養自己的身體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錯,但是因為擔憂自己的身體而形成的恐懼之心,卻是最損傷身體的行為。

很多人都企圖以自己的意識主導外界的際遇變化,以自己的力量左右客觀規律的發展,但是卻不知道主觀的力量本身就是對客觀發展最嚴重的侵擾,只有放下自己主觀的執念,接納所有既定事物的存在,才可以遇見另一種更豁達的人生狀態。

《道德經》接下來說: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真正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都不用避開犀牛和老虎,進入戰場也不會受到殺傷,犀牛對他無法使用自己的角,老虎對他也無法利用自己的爪子,兵器對他也無法使用自己的鋒芒利刃,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身上沒有可以致死的地方。

這裡所指的犀牛和老虎只是一個誇張式的比喻句,並不是真的指遇到老虎之後不會受到攻擊,而是指:真正傷害身體的並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內心的恐懼情緒。

“恐懼”本身就是人生中的犀牛和老虎,只有去除這份恐懼,自然能夠解除傷害身體的根源。

莊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

意思就是說:通達生命實情的人,不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曉壽命實情的人,不去做對生命無能為力的事情。

不去做對壽命無能為力的事情,看似是對於生命的棄之不顧,但實際上是用順其自然的方式,接納所有形體的自然變化,不以主觀意識企圖改變客觀的發展,放下主觀的執念和對於生命變化的恐懼,這便是養生的真正道理。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張大千談抽象繪畫:總結出16個字,把老子的精神悟得非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