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正史」的代表作。《史記》記載了從炎黃帝、殷商周、春秋戰國、秦直至西漢·漢武帝劉徹之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編排。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任太史令,後任中書令,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等。《史記》最初就稱為《太史公》、《太史公記》或《太史記》。
本文節選自《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本段文章對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做了一個簡單的評判。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節選)西漢·司馬遷
夫儒者以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有生之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要領),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正義》:「屋蓋曰茨,以茅覆屋。」。)不翦(jiǎn,同「剪」,修剪。),採椽(chuán,櫟木或柞木做的椽子。)不刮。食土簋(guǐ,盛食物的圓形器具。),啜(chuò,飲。)土刑(通「鉶」,盛羹的器皿。),糲(lì,粗米。)粱之食,藜(一種野草,初生時可食。)霍(豆葉。)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qiáng,「彊」同「強」。指加強重視農業生產,節省用度。),則人給(jǐ,豐足。)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長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動詞)親尊(動詞)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即名分和職分。)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古代學派之一,先秦稱為「辯家」,如惠施、公孫龍等。)苛察繳繞(成語,指苛刻煩瑣,顯示精明。),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由名以求實,使名實相符。),參(同「叄」)伍(五)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shì,古通「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zhòng,符合。)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kuǎn,空。)。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yào,同「耀」。)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精神,信念。)也,所託(tuō,同「託」,寄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疲憊),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重視)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憑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