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文體,在這些被後世廣為傳頌的著作中,凝聚了無數文人墨客智慧的結晶,處處透漏著他們的文化底蘊。
自古參加科舉考試的都是那些才高八斗的才子。雖然在中國古代思想中,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我國曆史中也不乏文采斐然的才女。
她們雖然養在深閨之中,但是卻依然滿懷著非常高尚的家國情懷。在我國的宋朝有一位才女出嫁以後埋怨丈夫的"無能"寫詩諷刺,結果這首詩被廣為傳頌,成為經典。
那麼,這個才華斐然的才女是誰呢?
書香門第她便是李清照,宋朝時期著名的女詞人。她出生於書香門第世代清流,父親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學者。母親的祖父曾是狀元郎,可謂是家學淵源深厚。
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這樣的家庭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李清照在家庭文化薰陶之下,自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她是對詩書有著很深的造詣,其文采甚至連那些戴冠的男子都自愧不如。
嫁為人婦自古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像李清照這樣文官清流家庭自然是有不少的青年才俊求娶。況且她是遠近聞名的才女,父母為她精挑細選的選了門當戶對的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趙明誠。
趙明誠也是學富五車的才子,李清照與他相配,自然是才子佳人成為流傳後世的千古佳話。二人婚後也的確非常恩愛,每日吟詩作對,有著說不盡的共同話題。他們二人過著幸福的小日子。後來,丈夫趙明誠外任為官,雖然二人相隔兩地,但是他們依然互相傳遞信件,以詩詞寄託相思之情。
產生隔閡人們都說:"幸福的生活總是短暫的"。李清照嫁入趙家多年始終沒有給趙家生下一男半女。沒有子嗣傳宗接代,這讓趙明誠非常著急。
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於是趙明誠就有了納妾的想法。二人的矛盾也因此便悄然而生,曾經恩愛非常的夫妻逐漸有了隔閡漸行漸遠。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打頭風。沒過多久,在趙明誠的轄區內發生了戰亂。
發生叛亂當時,時任江寧知府的趙明誠明知自己的下屬官員心懷不軌,卻沒有提早防範。結果導致自己的下屬發生叛亂,此時的趙明誠居然沒有力挽狂瀾穩定局面,反而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棄城逃跑。任由事態蔓延,百姓飽受戰火的苦難。
後來朝廷追究趙明誠棄城之過將他革職查辦,此時的趙明誠已經從地方大員跌至一介布衣。得知此事以後,本來他們夫妻的感情就已經產生隔閡。經此一事,心懷家國天下的才女李清照就更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了。
鄙視懦弱的丈夫在她心裡,自己的男人就應該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趙明誠居然在國難當頭如此懦弱。她認為丈夫堂堂七尺男兒,又是朝廷命宮,為國捐軀奮戰到底才是真英雄!
趙明誠被革職以後,他的大哥趙存誠帶領部隊與金人作戰。為了確保他們的夫婦的安全,趙存誠建議他們夫婦去廣東避難。
正當趙明誠帶著李清照南下避難的時候,李清照越看趙明誠越覺得心裡不舒服。於是一路上總是冷嘲熱諷,這讓身為丈夫的趙明誠十分的羞愧。
作詩不僅如此,正當他們路過烏江的時候,李清照想起了當時的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自刎的事情。又看了看了自己的丈夫,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於是便文思泉湧作了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以此來表達當年西楚霸王雖然兵敗烏江,但是他生前是統領千軍萬馬是令人敬仰的英雄。雖然他兵敗烏江,但是他卻能夠奮戰到底。即使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局面,這一點都不影響自己的英雄形象,即使死了做鬼也是英雄。並且明確表達了自己最仰慕的,就是像項羽這樣的大英雄。
她藉此詩來暗諷自己的丈夫懦弱無能,不配為自己的丈夫,不配為自己仰慕。才高八斗的趙明誠,又豈會不知自己的妻子詩中所指何意。這首詩沉重的打擊了他,刺激了他的男人的自尊心。
後來,趙明誠因為此事越來越鬱悶,他無法忍受妻子對自己的冷嘲熱諷。很快,他便鬱鬱而終。反而李清照的這首詩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成為後世廣為稱頌的經典,一直流傳至今。
結語趙明誠懦弱的表現我們在這裡不做過多評判。但是光從李清照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雖然她身為一介女流,但是她對英雄的仰慕是真實的。
她不僅文學成就極高,而且愛國情懷也是值得後人所稱頌的!
參考資料:《宋史》、《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