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有人說,藝術的使命在於洗刷靈魂中日益積累的灰塵,而那些被畫家藏於畫作中的秘密,則讓這漫長的洗禮有了安靜凝望的機會。

四季常輪迴,光陰卻不能流轉。悵然若失間,又一個365天即將與我們揮別。除了年齡,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無法留下痕跡的迎來送往,久而久之,便開始鍾情於紙筆上的長久。

沿著時光的烙印,每一幅紙筆留下的光景,都跳動著畫者的脈搏。他們在創作中忘記了過往的一切,又在忘記中締造著新的篇章。畫家被自然的微妙和不可察覺的瞬間所吸引,並在玄妙和細節中捕捉著不辭而別的季節。本期的《名畫,略知略知》將帶領大家在季節的轉變中,遇見貯藏在時光中的那些最美瞬間。

Hans Andersen Brendekilde

漢斯·安德森·布倫德基爾德(Hans Andersen Brendekilde,1857-1942)是丹麥印象派畫家,是著名童話作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遠房親戚,同時,也是第一位將工藝美術帶到丹麥的畫家。1844年,他圍繞自己的畫作設計並製作了完整的畫框,並認為畫框是畫作及故事的一部分。

漢斯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表達對鄉村生活的美好回憶,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將自己投身於大自然之中是人們最大的樂趣。這幅《The First Anemones》便是漢斯在1889年春天所記錄的美麗景象。畫中的故事發生在初春時節,一個年輕的女子牽著小女孩散步在開滿海葵白花的森林中。她穿著黑色的連衣裙和白色的圍裙,看上去像是照顧女孩的保姆,用略微哀傷的眼神凝視著不遠的前方。

Adolph von Menzel

春色撩人,枝枝嫩條在春風的伴奏中宛若翩翩起舞的女子,溫暖的午後時光,迎來的不只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有一抹源於筆尖的色彩。

阿道夫·馮·門澤爾(Adolph von Menzel,1815 – 1905)是一位以油畫、蝕刻和素描而聞名的德國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終其一生,他為世界留下了7000餘幅與油畫、素描有關的作品。阿道夫非常喜歡研究歷史,並對服飾和刀具有著很細緻、深入的研究。

這幅《Afternoon in the Tuileries Gardens》是阿道夫在1867年、參觀巴黎世博會之後創作的。該幅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馬奈在1861年創作的《Manet's 'Music in the Tuileries Garden》。雖然兩幅作品所描繪的都是盧浮宮附近杜伊勒花園中熙熙攘攘的社交場景,但其創作方式卻截然不同。相較於馬奈的作品,阿道夫的繪畫風格更加真實、細膩,同時,這件作品也是他在以繪畫的方式向馬奈致敬。

Grant Wood

格蘭特·伍德(Grant Wood,1891–1942)出生在愛荷華州四英里以東的安納摩薩。他的很多繪畫作品都與當時的美國文化有關,其內容大多為故鄉的牧場、耕地和農民,但他這種溫和的諷刺和平淡無奇的闡釋方式,有時也會引起當時的一些激進分子的異議。

作品的故事發生在生機勃勃的春天。春天趕走了冬天的陰霾,每個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畫中的背景以圍繞教堂建造的三四幢房子為主,脫掉襯衫的男人在花園裡辛勤地犁地,左邊的女子晾曬床單,背景中的其他人也都在認真地工作。

1941年的春天,格蘭特出於對戰爭的恐懼與不安,創作了這幅名為《Spring in Town》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星期六晚報》還將該作品做成了愛國宣傳圖鑑。

Paul Signac

自然輪轉的季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變得愈發地潮溼了,一縷清風從指縫間溜走,轉眼送來了夏日的豔陽。但無論眼中的景觀如何切換,都在藝術家的畫筆之下留存了與眾不同的一瞬。

保羅·西納克(Paul Signac,1863-1935年)是法國新印象主義畫派的畫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從事建築工作,18歲時,開始專門從事與繪畫有關的行業,他曾經繞歐洲海岸航行,描繪沿岸和城市風景。1884年,保羅被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繪畫方法和著色理論所吸引,從而放棄印象派,開始研究並推廣點彩畫的技法。修拉去世後,他更是成為了新印象派的領軍人物。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極具表現力的作品,共計六百多幅油畫和部分水彩畫。

1896年,保羅前往義大利的諾里小鎮,並在那裡繪製了這幅名為《Capo di Noli》的海景作品。透過畫作,他向人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地中海港口景象。在談及自己的作品時,他曾說過,想要將畫布之上的色彩發揮到極致。

Winslow Homer

溫斯洛·荷馬(Winslow Homer ,1836 – 1910)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這位孤傲的藝術家認為,繪畫創作永遠不應該看圖片,而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要表述的事情講清楚。

這幅名為《Snap the Whip》的作品是其最受歡迎的畫作之一。畫中的九個小男孩帶著帽子,穿著吊帶褲,互相拉扯著,玩著一種非常古老的遊戲,柔和的陽光透過雲層照亮了孩子們的臉龐。背景中的房屋是1800年代最常見的紅色校舍,老師則站在樹木和野花環繞的田野邊監督著孩子們的課餘活動,而作為觀者,似乎可以在畫家細膩的筆觸間聽到來自夏天的蟲吟與鳥鳴。

男孩子們赤腳玩耍的樣子標誌著童年的自由,而身上的吊帶褲卻也代表著男人的責任。畫中的孩子們互相依偎,手拉著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從奔跑到摔倒的畫面也預示著南北戰爭之後,男人可能會遇到的挫折。

Claude Monet

夏季的味道在畫家的眼中是清淺的、溫良的,一些人和事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隱去,那些曾經的記憶就這樣隨風而散,留下的只有布面上一抹淡淡的印痕。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 - 1926)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印象派”一詞源於他的畫作《日出·印象》,他擅長在畫作中表現光與影的魅力。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莫奈幾乎全身心投入到風景畫的創作中。這幅油畫是莫奈在1875年和1876年的夏天創作的。莫奈想要描繪的並不是一幅正式且刻板的肖像畫,而是一種家庭出遊的溫馨感覺。畫中身穿白衣、頭戴面紗帽的女子是他的妻子卡米爾·莫奈(Camille Monet),女子身旁的男孩是他們的兒子讓·莫奈(La Promenade)。

莫奈以溫柔的筆觸表現出色彩的飛濺感,並以此賦予畫面一種安靜的深度。微風將卡米爾的面紗和連衣裙微微吹起,隨風而舞的嫩草與她的陽傘交相呼應。明亮的陽光從卡米爾的身後照射下來,使其背後的色彩呈現出潔白飄逸的感覺。這幅作品是莫奈在1876年保羅·杜蘭魯埃爾畫廊舉辦的第二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的18幅作品之一。

John Atkinson Grimshaw

聞著秋天的芬芳,從落葉繽紛的小道旁走過,這份金黃似乎被英國畫家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 ,1836-1893)永遠定格在1886年的秋日。

畫中的女子在落日時分,站在佈滿落葉的小徑中安靜地欣賞秋景。錯落的、幾近光禿的樹枝呼應著著金色的天空,隱於樹枝後面的房屋在建築細節上與格里姆肖一家在19世紀70年代早期居住的地方非常相似。這種相似不僅體現在牆面、門廊和房柱中,也展現在周圍的靜謐環境之中。

Hans Andersen Brendekilde

我們在季節的輪轉中欣賞過漢斯·安德森·布倫德基爾德(Hans Andersen Brendekilde)筆下生機且寧靜的春天,又怎能錯過他留於畫中的僻靜而悠閒的秋天呢?

曾有人說,秋天是淡泊、安詳、惹人相思的季節,它的詩意在於枯敗的黃葉、紛飛的景緻,也在於那份獨有的寧靜。自然似乎是漢斯最為忠實的夥伴,透過畫面,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他沉浸於季節饋贈的禮物之後對畫作的潤色。

漢斯在農村長大,並在其作品中描繪了很多丹麥農村生活的真實現狀。幸運的是,那些可愛的臉龐、優美的景色得以保留至今。基於此,漢斯的作品也成為了丹麥眾多藝術學校系統學習與研究的物件。

Pieter Bruegel

走過秋季,嚴冬已至,誰又能說冬季不夠婀娜呢?嫻靜溫婉的凝態,靜默呢喃的心語,於季節的最深處堆積著默然的六稜花瓣,那大片的雪白順著紛亂的思緒,融合成當年最流行的古典聖誕賀卡。

一反很多畫家對於冬天蕭條的刻畫,彼得·布魯格爾在這副畫中盡顯出冬季小鎮的一派欣欣向榮。前景中的三名獵人帶著一隻狐狸榮耀歸來,釋義著他們的努力與疲憊。在他們的身旁是一家旅館,鐵鏽色的磚塊和明黃色的爐火與背景中白色的積雪、灰藍色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前景中高高的地平線也表明了觀者與樹枝上的烏鴉都是從高處俯視,欣賞著這裡冬天特有的生活氣息。

Vida Gabor

維達·加博(Vida Gabor,1937 - 1999)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匈牙利工人家庭。他年輕時被音樂所吸引,從1956年開始,他在布達佩斯歌劇院的愛樂樂團擔任了長達25年的長笛獨奏者。1977年代,他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繪畫創作中,併成就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加博完成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其作品風格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他將觀者帶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異想天開的場景中講述著逼真的童話故事。

加博在繪畫中使用的技巧被稱為拼接技術。他通常在較暗的底色上塗一層薄薄的色彩,並將顏料、松節油和清漆攪拌在一起,製成一種混合顏料,從而讓色彩以半透明的方式展現出來。

好啦,本期以“季節”為主題的名畫作品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啦,下期我們會為大家分享與“航行”有關的內容,敬請期待吧!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當錢鍾書遇見張愛玲,妙語連珠,秒殺一切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