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南宋末年,江湖武林出了一個少年奇才,名為張君寶,此子骨骼精奇,天賦異稟,乃是武林中難年難得一遇的練武奇才,當日在華山之巔,張君寶有幸遇到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等高手,並得到神鵰大俠楊過指點,學會三招絕技,傳奇之人的經歷果然不同凡響。三年後少林事變,張君寶隱居武當山,十多年間閉關練武,參悟“九陽神功”心法,後來廣泛閱讀道家經典,至七十歲終於神功大成,不禁仰天大笑,這一笑竟笑出了一個武林不世出的武學大宗師,那便是張三丰了。

作為歷史著名人物,金庸筆下的張三丰一直以來都深受讀者的追捧,有人認為他是《倚天屠龍記》第一高手,也有人認為金庸筆下唯達摩祖師能夠與其抗衡,更有人認為金庸筆下的張三丰早已半隻腳踏入修真境界,可謂是眾說紛紜。所謂天機不可洩露,當日在武當山頂,張三丰就曾洩露過一個天機,可惜張無忌並未聽懂,那麼張三丰究竟說了什麼話呢?他提出了進入武學最高境界的法門

張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張三丰在這裡提出了兩個經典理論,其一:用意不用力;其二: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這兩個理論可太奧妙了,放眼金庸全書,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人物屈指可數,何為“用意不用力”?即武人不受招式條條框框所限制,猶如一瓶水,方杯來裝,則成方,圓杯來裝,則成圓。極寒之下則成堅冰,堅如磐石;銀瓶水沸,則生人難近。隨敵而變,隨招而變,而自己不加干預,如大禹治水,疏通而非截流,也是道家所講究的“自然”。

何為“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水流千里,最忌從中而斷,同樣的,練武之人最忌招式不純,不純則有嫌隙,有嫌隙則無法運用自如,真正達於最高境界之人,一招一式當如同大詩人之靈感噴發一般,源源不絕。

張三丰這番其實洩露了金庸武俠天機,告知張無忌如何達到武學最高境界,可惜張無忌配置雖好,悟性卻略顯不足,偏偏就沒能領悟這一層意思,以至於後來對陣少林三渡、波斯三使時,就因無法做到“用意不用力”,無法做到“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而落敗。不過張無忌雖然領悟不了,後世有兩位高手卻破解了張三丰所提到的這個天機,這兩人百餘年後《笑傲江湖》裡風清揚與令狐沖(據考證,《笑傲江湖》發生於《倚天屠龍記》一百多年後)。

《笑傲江湖》中風清揚就曾向令狐沖解釋過一個理念,這個理念與張三丰提出的武學天機不謀而合:

風清揚道:“......要旨在一個‘悟’字,決不在死記硬記。等到通曉了這九劍的劍意,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將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干,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乾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

忘記得越乾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便是張三丰所講的“用意不用力......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只不過風清揚在這裡說的比較直白一些,忘記越徹底,就越能靠“心意”來主宰,所以張三丰見張無忌忘記了一大半後,反而挺開心,忘記越徹底,就越不會受別的招式所限制,因此反而能夠做到“滔滔不絕”。風清揚從理論上破解了張三丰的天機,這裡咱們不難得出結論,在實戰中他完全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至於令狐沖,他則是透過實戰來向讀者證明自己破解了張三丰所提出的天機:

令狐沖出招越來越得心應手,許多妙詣竟是風清揚也未曾指點過的,遇上了這敵手的精奇劍法,“獨孤九劍”中自然而然地生出相應招數,與之抗禦......那人接連變換八門上乘劍法......但不論他如何變招,令狐沖總是對每一路劍法應付裕如,竟如這八門劍法每一門他都是從小便拆解純熟一般。

前半段完美符合張三丰提出的“用意不用力”,所以令狐沖可以“自然而然地生出相應招數”;後半段則完美符合“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這句話,所以不論任我行如何變招,“令狐沖總是對每一路劍法應付裕如”。

金庸筆下,武學之道本就殊途同歸,風清揚、令狐沖、張三丰雖派系不同,所學不同,但他們的理論卻是一致的。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黃蓉一生三大錯:錯害一人,錯養一人,錯放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