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問之道呢?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此“放”的含義是喪失,即學問之道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就是把我們丟失的心找回來而已,即“致中和”,“致中庸”,“致良知”等“中道”的學問。
老子也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南懷瑾大師說:“每個人,平常都生活在散亂或昏迷的現狀中,此心猶如雞飛狗跳,並不安靜在本位上,所以只要能收得放肆在外的狂‘心’,歸到本位,就是真正學問修養的道理了。”
古代做學問的人往往都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如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為什麼呢?
孔聖先師曾說:“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
任正非曾經評價現代教育:“中國現在的教育還是沿著工業社會那種教育方式,主要以培養工程師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所以人工智慧在中國不可能發展很快。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的數學家,需要大量的超級的計算機,需要超級能力的連線、超級的程式,這些地方來說中國還是一個在科技上起步的國家。”
學問之道帶給我們什麼?
古之研究學問大多涉及到“道、德、法、術、勢、器”,乃至於“人性”,研究易理、天文、占星學、風水學、經史學、中醫藥、治學、兵法、帝王學、畫技、書法、琴技等等。
研究學問之道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01:研究學問之道,求學修身,以正其心,明心淨心,破迷開悟。
正如陽明先生所說:“君子惟患學業之不修”(君子只擔心學問沒有修好)。但求學問往往對不同人會有不同反應,如孔聖先師所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意思是說:“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透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對於那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願意花很久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是以懶為榮,“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聖人的看法,是屬於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學問之道可以讓我們更懂得什麼事情才有“價值”?在這件事情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件事可以給我們帶來些什麼?或者憑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得到些什麼啟示等等。
02.學問之道對我們觀念的影響深遠,修正“錯知錯見”。
東方女孩在教室裡學習
正確的“三觀”以及“正知正念”猶如建設人生高樓大廈的設計圖紙,猶如是鋼構骨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是非對錯,智慧的選擇我們有心中更有數,為自己的人生坦途撐起一片天。錯誤的觀念則導致人生的崩塌。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說:一個建築師一生都在為別人造房子,臨退休時老闆讓他再設計建造一棟,讓他好好幹,是非常重要,結果他因為自己快退休了對自己放鬆了要求隨便建造了。建好之後,交給了老闆。在他退休的那一天,老闆把那所重要的房子送給了最重要的他,結果他懊惱不已……
這便就是錯誤觀念的影響。
03.學問之道讓我們更懂得了如何做學問和做人,再去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將更有助於在事業上的成就。
女孩在教室裡舉起獎盃
04.學問之道可以讓我們掌握規律-宇宙間的規律:
比如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合久必分,堆際必倒,高際必墜,物極必反等;
比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
比如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我們分享什麼就得到什麼,越分享越收益,就如授課的人往往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樣。
曾經在網上流行的一段話,這也規律:
農業時代,男人就是力量,牲口就是財富。
工業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技術就是財富。
後工業時代,資訊就是力量,人脈就是財富。
資訊時代,資訊就是力量,眼界就是財富。
當今時代,信念才是力量,智慧才是財富。
未來時代,境界才是力量,覺悟才是財富。
東方女孩在教室裡學習
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往往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也是規律,可以理解為“天道”。強勢文化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獲取的文化,即期望被救贖,違背“道”之變化。
綜上所述,我們就會發現,“捨得”是規律,“因果”更是規律。
所以我們看到強者有敢於“舍”的格局,敢於在因上舍,卻在果上隨緣,因為強者相信規律,相信“天道在,事竟成”。
一部電視劇《天道》讓我們明白世界上最厲害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掌握它的人往往都是做局的高手,領悟它讓我們看清了做局高手隱藏的秘密,這樣還能上當受騙嗎?
05.學問之道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智慧,以應對不確定性的未來
從我們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那些擁有大量資訊的人往往主宰著人類文明的程序。大學文憑也意味著我們比其他人可能掌握著更多的知識。但這種掌握知識的競爭優勢正在迅速消亡。因為資訊、知識、資訊等都在網路上已經變成一種完全免費的東西,就像空氣一樣。所以在未來較之擁有創意、智慧、境界與格局和抵抗挫折的能力的人,乃至進行組織與整合的人更能夠適應於未來。那些靠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已經逐漸變得廉價,網上也已唾手可得,其實智慧AI比我們更懂得記憶和重複性做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才能夠掌控未來、預測未來。
對於未來,我們之所以有時候顯得恐慌和擔憂,恰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未來趨勢,沒有智慧去預測不確定性的未來,是對無知的恐慌和擔憂。學問之道將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智慧與洞見,以應對不確定性的未來。
其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