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才只有12歲,剛上初一,對未來懵懵懂懂。《傅雷家書》中,收集著傅雷給兒子傅聰的許多書信,從1954年到1966年,這些信件,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
因為是書信,寫就的時候,並沒有預備著給別人看,所以這些內容,或者很家常,也或者很體己。總之,它不是教條的,是私人的,是飽含著情感的,是更被人敬重的。
我知道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但我從沒有看到過像他一樣,這樣細心關切孩子的父親。我被他感動,同時也被他在藝術領域的見解所折服。
有這樣優秀的父親,傅聰怎會走不好呢?我好生羨慕,同時,也默默記下他的隻言片語,時刻提醒自己,要自律,要努力。
2.再讀《傅雷家書》再讀《傅雷家書》,我已經30歲,為人母,這其中的很多句子,讓我不忍猝讀。因為懂得,所以更知父母之心的寶貴。
父母與子女,就是這樣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對此,我頗多感慨。就像傅雷在家書中說道: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等到過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世界了。
因為知道自己終有一天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所以,為人父母,就拼命想要把自己能夠給予的一切奉獻給孩子,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人生的關過不完,所以,年輕的時候,常常覺得日子不好過,因為總是對現狀不滿,就總得想著辦法去改變。等日子終於舒服了,也就老了。老了老了,子女也大了,要出去打拼。像是傅聰,在那個年代學習鋼琴是不容易的,他能有機會去波蘭學琴,是非常好的機會了。傅雷常常在家書中勉勵傅聰,要上進。
包括給予傅聰一些基本的建議,這是為人父母總會去做的事情。
有這樣一句話,我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感慨頗深。“年紀大的人終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我是被傅雷感動了的。
這讓我想起我的爺爺,他也常常在我耳邊說這樣的話。可年輕人總是聽不進去,直到自己一點點長大,才知道這種叮嚀的可貴。
3.《傅雷家書》背後的故事如果讀《傅雷家書》只停留在書籍本身的話,那這本書的影響力不會像現在這樣。接下來的探索,是從《傅雷家書》的最後一封信上入手的。
1966年,傅雷的身體每況愈下,國內的階級鬥爭激烈,卻未曾想過,到最後,傅雷和他的妻子朱梅馥,兩個人因為不堪凌辱,選擇了自殺。而這些信件,是傅聰的弟弟傅敏整理的。想想就可知,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會讓知識分子走向絕路。再想想傅雷,他那樣兢兢業業地工作,最終卻選擇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多麼地可惜。
他叮囑傅聰生活上的各種細節,提醒傅聰為人上的尺度,給傅聰郵寄富有中國特色的禮物。這是一個有涵養的父親,儘管年輕的時候也犯過不少錯,但那對孩子的愛,是不容置疑的。
傅敏的命運更是坎坷,他本來也有著不錯的音樂天賦,卻沒有機會從事專業的學習。他本來可以當翻譯,卻因為時代的原因,最後成為了一名教師。然而,事實證明,家庭教育的偉大神力,傅敏做老師也做得相當不錯。
傅敏的一生,雖坎坷但一直保持了正直與良善。值得人敬重。
4.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先做人,後成‘家’”一直是傅雷的教育準則。他曾在書信中跟傅聰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聰明到不需要聽任何人的意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他還說: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還有更為出名的這一句: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飢渴一般地忙著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
總之,舐犢情深,傅雷先生一家人的精神,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傅雷家書》,更是常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