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公元739年,39歲的李白泛舟經過襄陽,打算拜訪他的好友孟浩然,然而卻碰巧孟浩然不在家,於是他便寫下了這首詩《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作為孟浩然的忠實粉絲,李白對孟浩然是崇拜的。他崇拜孟浩然能夠放棄仕途,歸隱田園。他崇拜孟浩然可以如此的灑脫,豁達。再想想自己,卻還在四處拜謁,以求入仕,自覺渺小了。

然而,他的孟夫子卻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灑脫,安心歸隱,而是一生都夾在入仕與退隱的矛盾痛苦之中,終其一生,也未能打消入仕的念頭。而這與李白又是何其相似呢?

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孟浩然。

孟浩然的身世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於湖北襄陽的一個書香之家,家裡條件一般,不是很富裕。據說,他的家族是儒學大師孟子的後裔,也許是經過戰亂或者逃難等原因從山東鄒魯遷到了湖北襄陽。

在他的《書懷貽京邑同好》詩中,他這樣寫道,

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

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末躬。

在世代傳承的儒風影響下,孟浩然形成了他最初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就是要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理想就要入仕,要做官。

懷著這樣的理想,從9歲起,孟浩然就開始與弟弟一起刻苦讀書,為入仕儲備知識。同時,受到社會上道家風氣的影響,他還認真學習著劍術,想象著有朝一日,他能夠執劍走天下。

熟悉李白的讀者可能就發現了,此時的孟浩然與年少時期的李白想法居然是一樣的。

李白15歲時,詩詞造詣已經很高了,年少的李白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這時候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遊俠。

為了入仕而歸隱

23歲時,孟浩然自覺學問已成,然而他卻沒有立即去走科舉考試之路,而是和他的好朋友張子容一起來到一個叫做鹿門山的地方,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他為什麼沒有直接去參加科舉考試呢?他為什麼選擇在鹿門山隱居呢?

我們逐個分析。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唐朝的科舉考試。

不僅僅是孟浩然,很多的讀書人,都滿腹經綸,但是卻不去參加科舉考試。

為啥呢?

一方面科舉考試需要很多的錢,對於一些清貧人家確實有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科舉考試成功的機率很低,據說幾千人裡面也就幾個人能考中,比現在的高考難太多了。

比如那個寫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著名詩人羅隱,雖然學富五車,結果連續十二三年,參加了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另一方面,在那個階級固化的朝代,對於一個沒有家庭背景的人來說,機會很渺茫。因為考試除了答題以外,還有一個推薦方式,就類似現在的保送生。

比如,京兆府推薦3人,山西府推薦2人,河間府推薦1人,這些人預設都不看試卷,直接給過。據說,這種方式佔到總體透過數量的一半,剩下的人去爭取這僅有的指標,太難了。詩人王維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在20歲那年就成為了進士的。

而在科舉考試之外,還存在另外兩種被普遍認可的方式。

一種叫做干謁

就是透過向朝廷官員寫詩文的方式推薦自己,希望得到官員的賞識而被舉薦給朝廷。這種方式用的人最多。比如李白,王維,白居易等都曾經做過干謁詩。

但是這種方式的詩做起來比較難,怎樣措辭是有講究的,既要表明目的,又要委婉含蓄。李白,由於他的狂妄個性,幾乎每次都栽在干謁詩的最後幾句上。本來前面鋪設的都很好,但是到了最後幾句,忽然傲嬌起來。

比如他給裴長史的干謁文,洋洋灑灑幾百字,讀來真是酣暢淋漓,誰知在文章末尾,他的那股放蕩不羈傲岸自負的個性就藏不住了,來了一句“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意思是,“如果你不能納賢,為什麼別的王公大人之門,我不可以轉投呢?”結果,就這一句就徹底打消了裴長史打算引薦的想法。

另一種就是後來興起的以隱為仕,又被叫做終南捷徑

關於終南捷徑的由來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在唐朝初期,有一個叫做盧藏用的人,才華橫溢,本來已經考中了進士,但是卻一直得不到上司的賞識。於是他便來到長安城邊的鐘南山隱居。後來果然被朝廷以“高士”聘請過去,授官左拾遺。於是就有了“終南捷徑”這個說法。

其實這些人真正的目的不是隱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對外界傳達一種聲音,告訴別人,“我要下決心做隱士了,從此淡泊名利,不入仕途。”

於是很快,就傳出了某地住著一個非常有才的隱士,一傳十十傳百,訊息迅速就傳到了達官貴人那裡,於是達官貴人對這個隱士就來了興致,非要召他出來做官不可,這個隱士也就達到了目的。

於是“終南捷徑”就成了很多苦於無路的人的一種最便捷的方式。孟浩然也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儘快被人發現。

於是,他選擇了鹿門山作為他的隱居地。選擇鹿門山不是因為它離孟浩然的老家近,而是因為這座山非常的有名。

在東漢末年,這裡曾經住著一位非常有才能的隱士,叫做龐德公。

說起龐德公可能有些人不太瞭解,但是與他關係密切的兩個人,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一個是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另一個是被稱為鳳雛的龐統。他就是龐統的伯父,諸葛亮姐姐的公公。

當時,荊州刺史劉表曾多次去請龐德公出來做官,都被龐德公拒絕了。龐德公不願意出去做官,便攜帶著妻兒來到鹿門山隱居,鹿門山因此也有了名氣。

孟浩然的小算盤打的很高明,他認為憑藉著鹿門山的名氣,自己也許很快能被達官貴人發現。

但是,他的這次算盤打錯了。在鹿門山住了2年後,他還沒有等來被召見的機會。這時候,他的好友張子榮打算去參加科舉考試,離開了鹿門山。

於是,他又開始採用第二種方式,那就是干謁官員。

公元713年,25歲的孟浩然開始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入仕機會。這一走就是10年。

在這10年中,他遇到了很多的朋友,比如荊州長史張說,襄州刺史韓思復,襄陽令盧饌等。儘管寫了不少的干謁文,但是都石沉大海,沒有一點訊息。

公元726年,孟浩然結識了小他12歲的李白。孟浩然對李白的才華非常讚賞,李白對孟浩然更是既尊敬又崇拜,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品酒論詩,切磋技藝。

第二年,朝廷釋出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於是孟浩然決定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對自己的成功抱有極大的希望,甚至他的古詩《長安早春》中都流露出他勝券在握的得意之情。

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

何當桂枝擢,還及柳條新。

誰知命運又一次跟他開了玩笑,他科舉考試以失敗告終。

被動而隱

科舉的失利,對孟浩然的打擊非常的大。於是,公元729年,41歲的孟浩然帶著失意離開了長安,臨別前他給王維留下了一首詩《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從詩中,我讀出了莫大的失落,悲涼之感。好像此時的孟浩然已經看透一切,要與仕途訣別,回鄉隱居。

而如果你覺得孟浩然真的就放下了入仕的想法,心甘情願的要隱居山水了,那你就錯了。縱觀孟浩然留下來的200多首詩歌中,明顯地含有求仕願望的就達50首之多。

回到家鄉後,孟浩然仍然抱著要入仕的想法,他一面遊玩於名山古剎,一面尋找機會。

直到他49歲時,張九齡在荊州做長史,於是他將孟浩然召至府中做了幕僚。不過不到一年的時間,他便辭去了這份難得的工作機會,選擇歸隱。

至於原因,沒有人能夠知道。不過大家可以略猜一二。

孟浩然的性格也是非常狂妄的,這一點與李白不謀而合。面對幕府中的眾多同事,相處起來肯定會比較困難,第二呢,從來沒有上過班的他,一旦受到管制,可能會受不了約束。最要命的一點,就是愛喝酒,喝酒容易誤事,這在上班肯定是不允許的。

因為喝酒沒少讓他吃虧,下面說兩件小事。

還有一次,也是因為喝酒,竟然要了他的命。

公元740年,王昌齡遇赦北歸,他打算去拜訪一下當時同年科舉考試時相識的孟浩然。此時的孟浩然得了一種病,背上長了毒瘡,經過醫治馬上就要痊癒了。但是醫生叮囑他不要喝酒,不要吃海鮮。

但是見到故友,孟浩然高興的忘記了醫生的叮囑,與王昌齡痛飲起來,外加吃了一些許海鮮,導致他的病復發,沒過多久竟去世了。

這讓我想起了李白,自稱酒中仙的李白,也是嗜酒如命,也是狂妄不羈。同樣也是不適合在朝廷中做官,樹敵無數。

寫在最後

孟浩然在40歲之前的隱居是主動的,積極地以退為進的策略。然而,40歲之後的隱居是因為入仕失敗後的被動選擇,是無奈的。

並不像大家稱讚的那樣,他真的是想做隱士。在他的隱士外衣下,包裹著一顆晉身仕族階層的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而與他並稱的田園詩人王維,雖然都是田園風,但是他們的詩中卻可以看出區別。因為王維是處於半隱半仕,是朝廷的清貴。心靈的平淡,令他的詩作也是平淡的,清新的。

而孟浩然的詩,則氣勢更磅礴,這與李白的很多詩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人說,李白是孟浩然的忠實粉絲,縱觀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經歷,他的性格,他的遭遇與李白出奇的相似。

與其說李白是崇拜孟浩然,不如說他覺得自己就是孟浩然。他在讚美孟浩然的時候,也許就是在讚歎自己。

#孟浩然#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專家發現隋唐糧倉遺址,神奇的是,倉中殘存穀物3天后竟然發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