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起六如居士唐寅,許多人可能聽了一愣一下子沒反應過來說的是誰,但一說唐伯虎,人們可能頓時“哦”一下的豁然開朗,拜星爺所賜,原本只是歷史上準一流的才子瞬間紅遍了大江南北,一躍站到了明朝才子間的C位,不但多次出現在影視劇的螢幕上,還成了漫畫和手遊中的常客,唐伯虎才子多情,瀟灑不羈的形象越發深入人心,殊不知真實歷史上的唐伯虎的可謂大起大落,晚年還頗為淒涼。
放浪形骸的少年神童唐伯虎出生在蘇州一個小富的商賈家庭,他這一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國時前涼晉昌太守唐輝,先祖唐儉作為開唐功臣封“莒國公”,這些祖先的名號日後都反映在他的作品落款之中。明代開國後,唐伯虎先祖唐泰任職兵部,死於土木堡之變,後人輾轉來到蘇州生活。
唐伯虎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飯店,飲食雖無憂卻也不是什麼富裕人家,可唐爸爸雖是商人卻對兒子的教育非常重視,據十四歲就認識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回憶,唐爸爸逢人就說“此兒必成名”,小唐自己也爭氣,從小就是個神童,讀書過目不忘。
如果對過目不忘沒什麼直觀感覺的話可以參考撒貝南老師,撒老師自稱大學期間“參加社團太多導致沒有上過課,最後憑藉過目不忘把書背了下來,科科不低於85分,還考上了研究生。”所以撒老師可以謙虛的說“北大還行”。
然而估計讀者們沒想到的是,唐伯虎十六歲考到秀才第一名之後,覺得讀書實在太沒挑戰性,於是就玩去了,一直沒有繼續參加科考。
科舉得意一朝喪唐爸爸開始還挺開心的,張羅著給兒子娶了一門媳婦,可看著看著發現兒子不考了,心中也急了起來,本想等兒子成家生子後收收心,不料弘治七年唐爸爸患病去世,接下來唐家走了黴運似的,一下子唐媽媽、唐伯虎的妹妹以及妻子相繼去世,一下子門庭零落,說不傷心肯定是假的,可唐伯虎是個豁達的人,又出去玩了。
這下他的好友祝枝山也看不過去了跑來勸說唐伯虎要上進,祝枝山比唐伯虎大九歲,一直都是小唐的好大哥,小唐還是非常聽老大哥的話的,於是便點頭:“好吧,明年考考試試!”
果然學霸就是學霸,弘治十一年的鄉試唐伯虎一舉拿下第一名,鄉試第一便是人們熟知的“解元”,翌年唐伯虎和同鄉徐經北上前往京師參加考試,學霸光環繼續啟用,一舉通過了會試。
然而唐伯虎自大的毛病這時又犯了,考完後憑藉學霸對文章的敏感,估分必過的他還沒等放榜就大擺筵席慶祝,正所謂“君子易處,小人難防”,意氣風發的唐伯虎就讓人不爽了,被人實名舉報考官洩題,弘治帝一查,唐伯虎和同鄉徐經還真的拜訪過考官給他送過禮,最終各打五十大板,考官被開除公職,唐伯虎和徐經終生不得為官。
事實上無論唐伯虎還是徐經都是有才之士,兩人均對判決表示不服,唐伯虎回鄉後決意不再做官,立即惹得再娶的繼室和她翻臉走人,失意之餘縱情聲色。而徐經翹首等待朝廷特赦無果,鬱郁而逝,徐家人從此不再入仕,過了一百年徐經有個後代到處旅遊,寫了篇《徐霞客遊記》聞名後世。
才子不多情,只是不懂理財和妻子離婚後的唐伯虎生活放浪,可才子也要恰飯,於是他改行跑去賣畫,他拜師畫家周臣,逐漸自成一派,這時候唐伯虎認識了與他相守一生的女子沈九娘,後世以為唐伯虎“有妻九娘”便以為他有九個老婆,作家馮夢龍也被這個說法帶偏了節奏寫了《唐解元一笑姻緣》,成了唐伯虎點秋香的原型。
唐伯虎的畫在蘇州這麼發達的城市銷路很不錯,按現在的話來說唐伯虎就是一個白金畫家,賣得高價不止,據說銷路最好的時候他忙的一個人碼字都碼不過來只要找老師代筆。然而唐伯虎的財政並沒有得到好轉,他是個月光族,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好不容易小有積蓄,一般古代的人都是買田產置業,唐伯虎偏是不走尋常路跑去建別墅,別墅一修就是幾年,終於成了桃花塢。
晚年再就業:險死環生然而樂極再次生悲,桃花塢建好第二年蘇州水災,市民的可支配收入低了,唐伯虎的畫銷路就不好了,沈九娘此時也得了不治之症,唐伯虎更加無心作畫,拖了兩年沈九娘去世,留下一個女兒託付給丈夫。
此時唐伯虎身上的奶爸屬性終於覺醒,他知道自己要奮發,剛好這時候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請他去當幕僚,大喜過望的唐伯虎跑到南昌一看,好傢伙這小子是想造反啊,這回唐伯虎腦海裡一片清明反應是相當迅速,立即裝瘋賣傻逃了回去,果然隔了幾年寧王造反被平,唐伯虎也受到牽連被官府抓去問話,好在他早早就脫身洗白了自己,否則牢底都要坐穿。
經此一劫的他再也不敢走仕途了,安心留在蘇州,十年後病逝在桃花塢,女兒嫁給了“吳門三家”之一王寵的兒子,也算是門當戶對了。
結語唐伯虎科舉的遭遇很讓人聯想起2019年杭州考場的那位林歡同學,這位語文提早交卷的同學面對鏡頭笑稱語文“太簡單”,結果成績出來後只得了94分,被打臉不止還被網友們扒出他在學校裡的一系列行為,和唐伯虎早年一樣的“放浪形骸”,最終這位同學在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之下給自己上了寶貴的一課。
“滿招損,謙受益”,成功的人往往懂得在日常中收斂其鋒芒,只因為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還有不足,不足在下,才會生出向上的謙卑。反之,驕傲之人自覺甚滿,水滿則溢,盛極而衰自然向下。常懷謙卑之心不斷學習提升自我,這才是學子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