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大凡研究《紅樓夢》的朋友都知道,在曹雪芹去世之前和去世後的二十多年裡,《紅樓夢》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傳播的,名字是《石頭記》,且只有前八十回。因為那傳抄的原本上帶有脂硯齋的批語,所以叫做《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示不是第一次寫批語了。

那些抄錄者在過錄這些帶批語的本子時,就將其書名抄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且將原來的行間批語採取字間夾寫等形式抄寫,一來二去就將其部分批語抄寫稱正文了。這方面的例子不少,朋友們可自行查詢研讀,以求樂趣。

在曹雪芹去世二十八年後的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書商程偉元委託其朋友高鶚將八十回本的《石頭記》進行修改,去掉批語,續補了八十回後部分,使其成為一百二十回本的書。在此基礎上,程偉元將其刻印出版,使用了《紅樓夢》的書名。由此,全本《紅樓夢》才得以大範圍流傳開來,而八十回本的《石頭記》則僅在知情者之間傳播了。

那為什麼要說八十回本的《紅樓夢》才是曹雪芹的本意呢?這是我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得出的結論。

曹雪芹在世的時候,的確已經完成了《紅樓夢》全書的創作,只是還沒有最終打磨好其中的細節之處。否則的話,怎麼會出現書前“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那段話呢?

再者,脂硯齋批語中多次提及八十回後的部分內容,不像是猜測的。只有他親眼看到了那些內容,才能如此寫進批語裡。

在曹雪芹不斷“披閱、增刪”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這樣平鋪直述、直接交代故事的結局太過平庸,或者就像某些研究者所說的因為“文字獄”的原因,曹雪芹不敢將八十回後的部分拿出來,就藉口“被借閱者迷失”而將八十回後的部分毀掉了,或者束之高閣不再外傳了。那故事的結局怎麼辦呢?這麼一部大塊頭的書,總不能連個結局也沒有吧!

這難不倒曹雪芹,畢竟他是個天才的文學藝術家,是不會走尋常路的。他就採取了一些特殊的寫作手法,巧妙地將故事的大結局給交代完了,卻沒有明著將《紅樓夢》的大悲劇呈現在你眼前。這樣,既完成了整個故事情節,又不至於顯得過於平庸,也不至於因“礙語”而招致殺身之禍!這就是這部作品要“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原因。

上述分析,可從曹雪芹死後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本子傳下來得到確認。

在其“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不同階段中,不斷地有抄本傳出來,所以內容略有區別:有的少一首詩,有的變換幾個字,有的改了回目名,有的多了回前詩,且不同的本子之間批語也不相同,等等。這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那曹雪芹是怎麼“披閱”的,又“增刪”了什麼呢?請注意這個“披閱”不是“批閱”,二者大有區別。曹雪芹善於在這方面咬文嚼字,若你不仔細看的話就被混過去了。

“批閱”,側重於“批”,是批示、閱讀之意,是指對檔案或文章等進行閱讀並加以批改。而“披閱”,則側重於“披”,即翻開閱讀、展卷閱讀之意。可以這麼理解,“披閱”是曹雪芹的活兒,而“批閱”則是脂硯齋的活兒。曹雪芹在這裡又玩了文字遊戲來“愚弄”我們。

那他“增刪”了什麼呢?根據書中內容和脂硯齋批語的提示,主要“增刪”了以下內容:

一是增加了書前的四則《凡例》,將寫書的目的和意圖進行交代,將各個時期所使用書名的含義進行了說明,將京城的叫法進行了說明,將寫作的重點放在兒女之情上,而不是亂議朝政。

二是增加了書前的第五則凡例(實際是第一回的回前批語和回前詩),將自己的過去經歷、現在狀況和寫書動機交代清楚,提示讀者其採用了“真事隱”“假語存”的寫作方式,需要格外留意。

三是增加了書前的《鍥子》,將石頭“託生入世”的經歷和小說的來歷說得明白,又將書的傳抄過程和修改過程做了交代,並將自己的感受寫了出來。關鍵是交代了脂硯齋擔當了“抄閱批評”的角色。

四是增加了第一回中甄士隱的經歷和遭遇,以影射小說的全部內容,相當於“以小見大”的效果。其實,甄士隱的經歷就是書中賈寶玉的經歷,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五是增加或修改了書中第五回的判詞和曲子,以及後文中的詩詞曲賦和謎語、對聯、戲曲等內容,使其影射作者的某一段經歷。批語中說,曹雪芹是非常善於作詩的,做此書也有“傳詩之意”。

如此一來,《紅樓夢》雖然只有修改後的前八十回,但經過讀者的仔細研讀和用心分析,是完全可以看透整個故事結局的。如果再把八十回後部分傳出來,讓你一看就懂,那不就是狗尾續貂、辜負了作者的一番心意了嘛!

僅是個人觀點,不喜請勿噴,但可真誠交流。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紅樓夢十大最有地位丫鬟,林黛玉丫鬟紫鵑僅排第六,平兒無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