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我們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尤其是孝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更是深入人心。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其實是源自於《孟子》,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其實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很多不孝的行為中,無後為大,那麼什麼是無後呢?孟子在後面的這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做出瞭解釋。

所謂無後,就是沒有盡到子女的本分,舜娶妻的時候,都沒有告訴父母,這就是沒有盡到自己責任的行為。所以被孟子認為這是不孝的。

這個時候,“無後”還不是沒有子嗣的意思,到了後來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不結婚、不生子”的意思。

清代曾經將儒家的十三本經典著作註疏進行彙編,稱作是《十三經注疏》,其中《孟子註疏》是東漢趙岐所注,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人們就將“無後”看作是最不孝的行為了。

古代三不孝

根據趙岐的說法,“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是不孝。

就是說,對長輩無條件地服從,其實也是一種不孝。明明知道他們犯了錯誤,還在可以隱瞞,或者是即使知道了他們的決定是錯誤的,也要盲目支援,導致父母陷入絕境。這就是不孝的行為。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也是不孝。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所謂的“啃老”。本來家境就一般,甚至說是比較潦倒,但依舊不努力上進,不謀求一份職業,以此來贍養父母。這也是一種不孝。

第三種便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古人將傳宗接代看得十分重要,人丁興旺是一個家族發展的重要標誌,這是源自於傳統文化中宗法制影響。而宗法制中,又以嫡長子繼承為基礎,所以男丁又非常重要。娶妻生子可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族的傳承。

當代三不孝

古人的三不孝放到現在依舊適用,但是現在也有了新的三不孝。

第一是父母幫忙帶娃,你還抱怨不止。父母本來幫你帶娃,就是出於對你的愛,如果你還動輒呵斥、不滿,那就太不應該了。

第二不孝是不陪在父母左右,讓其孤獨終老。父母養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到老,這本來就是最應該的。如果我們讓父母孤獨終老,又有什麼資格為人子呢?

第三不孝是一味地向父母無休止的索取。這一點和趙岐所說的“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大致相同,都是不贍養父母,反而向父母索取。

這些都是當代的不孝行為。你認為當代的有哪些不孝的行為呢?

2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婚娶發小,二婚娶堂妹,三婚納小26歲歌伎為妾,他說命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