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儘管如今科技昌明,詩詞中描繪的生活環境離我們很遠,但是其中抒發的情感,卻是人類普遍存在並且共通的,所以,縱使過去數千年之久,吟唱古老的《詩經》之時,我們的心湖依舊會泛起波瀾。

許許多多的國人,不懂詩詞,看到某一首詩詞作品,也無法說出其中的字義句意,可他們吟讀幾遍,依舊會本能地感受到詩詞之美。這種感受,是數千年傳承不斷的華夏文明所特有的,那些民族傳統文化,早已在代代相傳中,滲入了華夏子孫的骨髓血脈之中。

所以,古詩詞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

遇到所愛之人,我們可能會說出“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聽到好聽的音樂,我們可能會誇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還有許多網路流行語,也都來自詩詞,比如“夢醒時見你”、“春風十里不如你”等等。

上學時候,學校隨處可見的標語,很多就來自古詩詞,只是因為不知道出自那首詩,還以為是俗語,比如晚唐詩人杜荀鶴的一首《題弟侄書堂》,其中就有一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標語。

晚唐時局比較動亂,杜荀鶴的侄子沒有進入仕途,而是隱居讀書。一次,侄子請求杜荀鶴題首詩,杜荀鶴推脫不過,就隨手寫了首七律,鼓勵侄子: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的,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首聯是詩人誇讚侄子,所居住的地方十分簡陋,但是卻能守住本心,注重自身的學識和修養的提高。生活貧瘠,但是思想精神不貧瘠,能夠安貧樂道,實有顏回之風。

無論是戰爭頻發的時期,還是和平時期,都是如此。可見杜荀鶴弟侄並不是惺惺作態、沽名釣譽。

家山就是家鄉的山,這裡代指故鄉,也就是詩人侄子書堂所在之地。故鄉連年紛亂,干戈不休,但是他依舊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學習禮樂。

群雄逐鹿,大家都在找靠山,拉人馬,組軍隊,誰拳頭大誰就有理的晚唐,詩人的侄子還在學習禮樂。

這就像古代災荒年間,百姓餓得到處乞討,衣不蔽體,有食物就一擁而上,但有人卻努力整理自己的破舊的衣衫,將頭髮梳理乾淨,客客氣氣地問旁人有沒有食物,能否借些財物,當旁人施捨食物之後,他還要恭恭敬敬地回個禮,然後慢條斯理地端坐一旁再用餐。

這種行為,在周圍的災民眼中看來或許很可笑,但這卻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即便是亂世,禮樂也不可廢。

杜荀鶴前兩聯,對侄子能夠安心在書堂讀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頸聯是寫書堂優美的環境。書堂窗外,竹影婆娑,一陣山風吹過,竹影頓時搖曳起來,落在書案之上,清幽無比。

不遠處,清泉從山巔繞著圓潤的石子流淌環繞在書堂,耳邊聽得流水潺潺,一直流入堂前的硯池中。

這麼好的環境,可謂是絕佳的讀書勝地。

最後,詩人總結:既然你有讀書的心境和毅力,書堂的環境又如此優美靜謐,那一定要努力讀書。

年少時,是讀書的最好時機,這時候辛苦一些,是打下人生的根基,今後的自己,一定會感謝此時的努力。

所以,不要懶惰,不要虛度光陰,要用功讀書。

這兩句,很多學校都作為標語,貼在牆上,用來激勵學子。著教育家張靜秋稱此詩“這首詩如同黑夜裡的繁星,在廣袤的天空裡熠熠生輝,能夠振聾發聵,催人揚帆奮進。”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人制作的5件“不正經”文物,第二個疑似穿越,第五個十分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