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華文化的本源——道家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為何我們中學生時代的課本里沒有出現過道家的《道德經》等經典,也沒有出現過佛家的《金剛經》等經典,而是儒家的《論語》等經常出現。這與三者的思想主旨有關,史上一直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說法,確實,道家略顯無為而治,佛家略顯不染世事,只有道家更適合一個國家的治理標準與發展理念。更重要的是治國不能有太多宗教的參與,這三者也只有儒家沒有形成獨特的宗教制度。

歷來有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之說,但若說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本源,那就非道家莫屬了,道家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就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都曾兩次向道家的老子請教道義思想;而中國的佛教自傳入中原就一直有被本土道家滲入的影子。

道家隱世,實則不然,道家早已滲透到中華文化的點點滴滴之中。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八卦、易經風水、遁甲兵法、天文曆法、星象節氣、中醫養生等都與道家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諸多文臣武將與文學大家都是以學習道家經典立世的。在我國,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四大宗教之中,只有道教是本土的宗教,其餘三個都是外來文化,魯迅講:中國文化的根基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區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根本所在。

過去,總有人將道家與道教予以明確的分割,但實際上道家與道教是兩個既相互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他們在思想理論上都以“道”為最高範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淨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說教,或者說就是信奉“道”,透過精神形體的修煉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根本信仰都是“道”,我們絕不能將之妄加分割。

道家以“自然”為本位,側重於從“自然”出發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迴歸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本位兩種核心思想,奠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基礎,決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走向。道家的自然主義傳統道家反對天命論、天意論和目的論,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諸於一切現象的刻意有為,力主用自然性質、自然原因、自然原理來觀照、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來面貌和變化規律。

道家雛形,始於人文始祖——黃帝

公元前2600年,人文始祖黃帝開創了道家太極陰陽的雛形,及先天八卦。“黃老之術”,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裡的黃就是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並稱,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識背景的相同,我們現談論“黃老”思想,是把數術方技之“黃”中的內容,與《老子》中的相關內容聯絡起來的。道家在那個時候就以八卦演化天地人之發展,並提倡養生,在這個時候就開始形成《黃帝內經》的前身——《靈樞》與《素問》等。

如果上古歷史是被神化了的,那麼元始天尊及廣成子等執掌的門派很可能就是道教的前身,可能當時的人心性比較純潔,真的可以達到修真變化。在後世又進一步被神化了,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熟知的道教神話。暫且不論當時的修道之人是否真的可以修道成仙,但那些在崑崙、五嶽遺留的關於道士、神獸坐騎和道家法器都成為後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王拘而演周易

後來,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文王姬昌與武王姬發再一次推進了道家的發展。文王根據先天八卦經一部推演出六十四卦。在被紂王囚於羑里的那段時間,姬昌反覆比較河圖、洛書關於陰陽象數與方位的聯絡及變化,感悟伏羲八卦太極圖的精妙所在,他覺得伏羲的偉大發明就在於,他倡導"動",洛書在為河圖的象數而動,雙龍圖在為河圖的陰陽而動;還有方位,同樣黃河出圖,因觀察者視角不同,結論大相徑庭。因此,要用"動"的觀念指導實踐。所以不能硬性按一種圖式來說解古意,新的八卦方點陣圖,既與洛書對應,又與伏羲太極八卦相通。姬昌為自己的徹悟興奮不已,他要強忍苦痛,好好活下去,把上古聖賢的智慧傳給為周族,給為天下蒼生。他深信紂王無道終究會自取滅亡,有道會像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光芒浩浩,普照人間!

老子,為道家創造了思想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老子作《道德經》,成為道家第一經典。如果《易經》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是一種道德的行為,那麼,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一種關乎天地大道的思想。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而構成萬物具體形態的原始物質則是“氣”。萬物都是稟賦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稟賦了“氣”而成“形”(形態,形體)。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為法,作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最高原則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無為。在道家看來,萬物無一例外地都同樣根源於“道”的流轉與“氣”的聚散,由此它們也就沒有本質的差異,沒有價值的優劣。

莊子,一部《南華真經》開啟道家的哲學觀

在老子之後月200年後,莊子繼承了其衣缽。“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秋水》雲:“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認為一個人站在“道”的高度觀照萬物,認識到萬物並無貴賤高下之別,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這裡講的“以道觀之”,也就是以“自然”的角度來審視一切。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

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乘物以遊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道家傳承,列子御風與鬼谷御人

列子,又名列禦寇,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莊。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列子作為道家老子與莊子的銜接,傳說,他能乘風而行”一飄就是半個多月。列子以乘風之術不可言傳來闡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內涵,然後以自己悟“道”的體驗來說明如何達到“玄同”的境界。在他看來,世俗之人由於沒有達到“和某光,同其塵”的境界,而使自己與外物像分離,這就不可能實現乘風而行,只有擺脫世間一切紛爭與差別的影響,才能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正是老莊哲學之中方法論的體現。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 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建立鬼谷門派。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鬼谷子是著名的道家御人高手,他教育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等500多位當世精英!

隨後的歷史,從道家醫學的創始人徐福到道家命相學集大成者東方朔,道家一直傳承發揚。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東漢後期黃老道形成實體,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原始教團相繼成立。後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發展,道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範漸趨完備,新興道派滋生繁衍,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東漢末年張道陵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宗教

真正意義上的道家宗教創建於公元142年的東漢,由張道陵創立。張道陵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其父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但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傳說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鶴鳴山。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

東晉葛洪,道家煉丹和醫藥集大成者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煉丹家和醫藥學家,世稱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為研究中國煉丹史以及古代化學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葛洪一生著述頗豐,《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該書分內、外兩篇。內篇20卷,論述神仙方藥、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總結晉代前的神仙方術,包含守一、行氣、導引等,為醫藥學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外篇50卷,論述人間得失,世事臧否,闡明其社會政治觀點。全書將神仙道教理論與儒家綱常名教相聯絡,開融合儒、道兩家哲學思想體系之先河。《抱朴子》的問世,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有《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

魏晉南北朝,寇謙之革新、陶弘景開茅山宗

寇謙之(365-448)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東南)人,字輔真 。早年好五斗米道,學張魯之術。十八歲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託言太上老君面諭,賜授"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又授予導引、服氣之術。為改變流行的原始道教,提出以封建"禮度"為主要內容、禮拜煉丹為主要形式的新教義,於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建天師道場,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稱"新天師道"。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符籙,自稱"太平真君",改元為"太平真君"。他以天師兼為國師,"輔助太平真君"。此後道教遂在北魏廣為傳播。

陶弘景,南朝士族出身。10歲讀《神仙傳》,有養生之志,15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後拜道士孫遊嶽為師,受符圖、經法、誥訣,遂遍遊名山,尋訪仙藥真經。傳上清大洞經籙,開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後,多次派使者禮聘,堅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諮詢,平時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認為“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繼陸修靜之後,進一步整理道教經書,頗有貢獻。撰成《真靈位業圖》,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眾真在內的等級森嚴的神仙世界。他還整理《神農本草經》,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的新藥,編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記載有藥物七百餘種(原書已佚,現在僅存敦煌殘卷)。從陶弘景開始,茅山實際上代表了上清派,於是人們便將這之後的上清派徑稱為茅山宗,並以陶弘景為茅山宗的創始人。茅山派自陶弘景開創以後,歷經隋、唐,直至兩宋,人才輩出,在道教諸派別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

道教昇華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

隋唐至北宋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尊崇,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極大,道教的哲學、養生術、符咒法、科儀規章也更為完善。晚唐北宋以後,道教內部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現及以修持內丹術為主的金丹道派開始興起。到了南宋金元時期,道教發生變革。在華北出現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現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淨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在教義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傳三教合一,注重內丹修煉,是這一時期道教的主要特點。元代後期,道教各宗派逐漸合流,最終形成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並立的格局,延續至今。

1.全真派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創立於山東寧海。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 。“全真”意為保全本來真性。全真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強調“識心見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長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達到鼎盛。全真道修煉主旨是以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忍恥含辱為內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

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元朝統一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併 , 共尊東華帝君 、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下設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併後仍稱全真道,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內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別,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明代朝廷重視正一道,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曾一度復興全真龍門派,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

2.正一派

“正一”意為“正以治邪,一以統萬”。正以派由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等符籙派大聯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這標誌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經》。正一派重視符籙齋醮、祈福禳災、祛邪驅鬼、超度亡靈等活動。授籙是正一派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條件,只有受籙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職,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得到神靈護佑,因此受籙後才有資格主持齋醮儀典。受籙者稱籙生,要具備一定條件。受籙後,發給籙碟。正一道仍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因此茅山派是正一派的一個分支。

北有終南山,南有武當山。在武當傳行的正一,全真諸派,雖名有經法相傳,但均奉真武大帝。武當道教有關係的道派有:真武玄武派(《全真須知》作真武派)、榔梅派(即孫碧雲所傳武當派)和三豐先生所傳三豐諸派。今在武當傳行的有龍門派、武當玄武派、正一清微派。張三丰32歲北遊寶雞,自號三豐,67歲進終南山拜火龍真人為師,後入武當山,開創武當派,收了武當七俠,就是大家在《倚天》中看到的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 莫聲谷7個弟子了。相傳張三丰死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享年149歲。

近現代之中華道教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採取嚴厲限制的方針,道教略有衰落,活動主要在民間。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亦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衝擊。道教組織鬆散,各地聯絡和團結不夠緊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潛心修煉,著書立說,課徒傳戒,使道教法脈得以延續。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導下,道教擺脫反動階級的控制利用,成立愛國愛教的團體。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了聯絡和團結,在瀋陽太清官方丈嶽崇岱道長的倡議和政府的支援之下,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由嶽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2010年6月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選舉任法融道長為新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目前,道教宮觀共9000餘座,被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有21處,乾道、坤道5萬餘人。

傳承本源,道法自然

道家在近五千年的發展中,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念的形成,影響尤深;道家的文化與中國人的思想修養水乳交融,息息相關;道教的服藥煉丹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藥物學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道家認為,一個人若能超脫於生死的執著,其心靈也就可以超脫形體的侷限,直覺體認自我的自然本性,而與“道”契合為一,進入“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的境界。

道家還主張“天人合一”說。莊子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地萬物和我們同生於“道”,天地萬物的氣和我們的氣相通,人的生命要與天地萬物的生命合一,相應,協調,並與天地同長終。《莊子·在宥》論天人關係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道家所論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觀點,構成了自然主義傳統的重要內容。文而化之,道以立德。《道德經》是偉大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時移世易,社會進步。當今社會,無論是商人還是官員、農民還是工人,都知道《道德經》,都認同其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本土文化道家對我們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及民間風俗、手工、五穀種植、建築、醫療等諸方面都產生著深遠影響,而這些影響也將一直延續。

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丹青歲月傳精神,先生既精於工筆花鳥,又擅寫意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