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顧子魚

01.冬至的來歷

俗語說: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節起源於漢代,盛興於唐宋,一直沿襲至今。

在《清嘉錄》裡開始出現“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代人對冬至這個節氣已經十分重視了,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時期,把冬至稱為“冬節”,官府要舉行慶祝活動,稱為“賀冬”,還要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冬至這一天,朝庭上下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之間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小輩兒給長輩兒敬拜,還能得到紅包等打賞,就跟我們現在過年的習俗差不多,可見冬至這個節日有多麼重要了。

02.冬至的習俗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這一天,有吃餃子的習俗。

北方人在這天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現在的冬天遠沒有以前那麼冷了,以前真的有凍壞耳朵的時候,凍了的耳朵又紅又硬,等緩過來的時候,就開始發癢。

在這裡還有個故事,說的是《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他告老還鄉以後,發現老家的孩子們經常會在冬天生凍瘡。

為了能用食補解決這個問題,在冬至這一天,張仲景以羊肉做餡料,再用麵皮包裹,配合多種暖身活血的中藥煮湯分給村民們。

因為這種食物的形狀像耳朵,所以最早是被稱為“嬌耳”,後來流傳開來就變成了現在的餃子。

雖然現在的冬天沒有以前那麼冷了,不至於把耳朵凍壞,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同樣在北方,關於冬至的習俗也不一樣,還有的地方吃包子,特別是家裡有姑娘的人家,一定要吃包子,老話講:立冬吃包子,不蒸不壯,窮得姑娘上不了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南方人吃湯圓,喝冬釀酒,不一樣的飲食,卻是一樣的心情。

03.白晝最短,思念最長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特別是在北方,太陽早早就下山了,留下漫漫長夜等待黎明的到來。

過了冬至,就開始了數九寒天的日子,那些在外面打工的人,陸陸續續就都回來了,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了。

都說過日子就是過人氣,家裡的老爺們回來了,老婆孩子一年的期盼都在風雪裡守望著,直到村頭那一抹身影越來越清晰。

在外面的人也早已經歸心似箭了,家的方向永遠不變,家人的等待是冬日裡最溫暖的嚮往,每每想起,嘴角都會上翹。

還有一些遊人,越走越遠,故鄉也只是在午夜夢迴時剎那的迷茫,沒有了故鄉的根,心就會一直在流浪。

冬至小團圓,這個漫長的冬至夜,就是為了思念更加具有儀式感,讓那些期盼團圓的日子早點到來。

詩人雪萊說: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熬過漫長的冬季,下一個春暖花開已經在路上了,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除了思念的味道,還有春天的氣息。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願我們都能被生活溫柔以待,願所有美好都能如期而至。

作者簡介:顧子魚,自由撰稿人,溫暖的人寫溫暖的字。

1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宋代官窯:歷經千載,依舊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