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瓷器 ,官瓷代表著中國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佔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廷所需的高檔瓷器,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及汝窯燒造,其形制、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
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據此可知,北宋後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官窯,現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
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特矣。”此文表明,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現;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現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後進行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蹟,並獲得大量標本。
宋代審美延續著晚唐的內容,與盛唐審美相比,表現出了另一種對美的追求。如果說盛唐審美表現出一種雄壯豪邁,氣象萬千,金戈鐵馬的強者景象,那麼宋代則展現出審美中閒適淡雅,寧靜飄逸,綿軟細膩的柔弱姿態。
盛唐的整個審美就像朝氣蓬勃,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而宋代就像一位歷經滄桑,閒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一生之中,少年才氣發揚,遂為唐體,晚節思慮深沉,乃染宋調。”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儘管沒有唐詩的大氣磅礴,卻小而精巧,與日常生活也更為親切貼近。
“詞境”的創造,透過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或事物的白描來表現,從而也就是被描繪的物件,事物更帶有主觀上濃厚細膩的情感色調。這才是兩宋時期更為典型的審美音調。
與這種藝術形式發展相吻合的,在美學理論上突顯出的就是對藝術風格、韻味的追求。晚唐司空圖的《詩品》裡講“盡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就是要求去捕捉,表達和創造出那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卻動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和韻味。這不正是講究“妙悟”和“鏡花水月”的禪境詩意嗎?
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完全繼承了這一美學趣味。其中“……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李澤厚把這種“妙悟”和“鏡花水月”的禪境詩意審美特點歸納為一個字:淡。
司空圖的《詩品》二十四品中主張雄渾的美,把它放在首列。但仍傾向於“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氣遠出”,“妙造自然”。這已然是盛唐之後當時整個時代的文藝思潮的反映。
到南宋的嚴羽雖也以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為詩中的皇冠。但是自晚唐北宋以來歷史的潮流使他更著重講究韻味,更重視藝術創作中的含蓄,沖淡的韻味。
那些雖為陶匠燒造,卻供文人士大夫所用的官窯瓷爐那樣,講究的是細膩、單純、高雅,它與唐三彩的豔麗迥然不同。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一個規律性的共同傾向,追求韻味和淡雅成了當時的審美風尚。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一直對外表不做過多的雕琢,追求內在本質美,視為更高的藝術體現。蘇軾用奔流的泉水來比喻詩文。他要求詩文的境界要“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即藝術作品(工藝作品)應該上升到表現思想情感的境界,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表現“美”的境界,平淡並不是枯淡,中國向來把“玉”作為格調高雅的理想美。
玉的美,即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宋代青瓷特別是官窯的瓷器(北宋的汝窯,南宋的官窯)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沖淡的光彩,這種光彩極致絢爛,又極致平淡。在南宋官窯中粉青U耳弦紋爐那種淡雅的玉質感得到了高度的體現。
為了配合如脂如玉釉層,這尊瓷爐在造型上簡練凝重,為了不使裂紋裝飾產生過多的破碎感,造型上減少了大面積的裝飾面(凸起的形上裝飾過大,會減弱青瓷色彩的內涵和淡雅的玉質感)。
所以器型上一切的人為附加多餘裝飾均被省略。而香爐上的花耳與其說是裝飾上的附件還不如說是為了增加造型橫向的力度,而必須新增的必要組成部分。
器身上適當出現的橫向起線,一方面阻擋厚釉產生的流淌,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裂紋裝飾過多而產生的破碎感。更將爐身按等比數分割成漸變狀的三部分。從而加強器皿橫向張力基調,提升視覺誘導,相反相成加強整體雄健的氣勢以及心理上的對比平衡作用。
不同於兩晉香爐的那種幽玄的格調,始終讓人有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也不同於三彩薰爐的雍容華貴,孤傲在上的不可攀登感。宋官窯的瓷爐始終像宋詞那樣,古典韻味,細膩淡雅,平易近人。
鑑別方式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1]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鑑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收藏瓷片不會有假,於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