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出則弟》篇。該篇與《入則孝》篇相比,一個是“入”,一個是“出”,可以看出都是對家庭內部的具體規範,只不過“入”是針對的父母而言,而“出”是針對兄弟、堂兄弟、伯叔輩而言。

主要是整理一下具體規範,列舉一些不和睦的事例,以及具體的應對方法。

一、原文欣賞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由於文字不是太深奧,故不再浪費大家的時間給出詳細解析,僅將以上與兄弟、堂兄弟、伯叔之間相處的日常規範作一個整理。

二、具體有哪些規範教育1、兄長要友愛,小弟要恭敬,兄弟和睦,父母心中就快樂,孝道就在其中了。2、把財物看輕一點,怎麼會產生怨恨?言語方面忍讓一點,怨恨就會消失。3、生活中如飲食、坐臥、行走,應謙虛禮讓,長幼有序。年長優先,年幼在後。4、長輩有事呼叫別人時,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那人不在,自己要立即回來。5、對尊長的稱呼,不要直接叫名字,在尊長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6、路上遇見尊長,要趕緊上前作揖問好,如果長輩沒有說話,就恭敬退後站立。7、(遇到長輩)騎馬要下馬,乘車要下車,即使走過去了也是等待百餘步以後再走。8、尊長站立時,幼小不能坐,尊長坐下後,允許坐下時才可以坐下。9、在尊長面前說話要低聲,太低聽不見,也是不恰當的。10、(在到尊長面前)上前要快,退後要慢,問話時,應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11、對待叔伯長輩,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親兄長一樣友愛。三、不和睦事例及應對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兄弟叔侄不和睦的事例。

有拉扯父母厚彼薄此而不和睦的,有為贍養父母問題起風波的,有為財產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的,也有堂兄弟為溝沿壁下一些小矛盾老死不相往來的。

(一)不和睦的表現

具體有哪些表現呢?我按照《弟子規》的內容為大家捋一捋:

哥哥姐姐不疼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尊敬哥哥姐姐的。平時一言不合就大罵不止,為家產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法庭相見的。家裡家外不懂得謙讓,事事爭先的。不知道尊重別人,對比自己年紀大的人都直呼其名的。路上看見熟人裝作沒看見的。在長輩面前蹺著二郎腳,沒有覺得不妥當的。長輩說話從來不聽,聽了也是左邊耳朵進,右邊耳朵出的。大聲吼叫長輩的。跟長輩說話左顧右盼,心不在焉的。對堂兄弟沒有什麼親情的。(二)原因分析

以上種種表現,在我們現實中確實存在。

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在路上看見熟人,基本上懶得去搭理別人,完全裝作看不見。

還比如現在很多叛逆期的孩子不好好說話,大人吼叫,孩子也跟著吼叫,哥哥姐姐大罵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用很惡毒的話語跟著對罵。

具體原因,當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了。

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父母做得不夠,沒有樹立很好的榜樣。

現在社會上很同情一些不被子女孝敬的父母。

子女不孝敬父母的行為,確實值得唾棄。

但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進行自省,是不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不夠?

比如有幾個孩子的父母,孩子都不搶著贍養而是相互“推讓”?多半原因是父母“不均”,比如疼愛了小的,輕視了大的,還比如把財產和養老金都交給了某一個孩子等等。

總之,家庭不和睦,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一點原因,在從小的家庭教育方面找到一點原因。

解決方法

理清了家庭不和睦的原因,就可以逐一解決。

比如從小需要教育孩子不能什麼東西都爭個高低,爭個輸贏,教育孩子懂得更多的智慧,父母在年老以後也需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

那麼,自己年老以後,甚至百年之後,子女也就不會為了家產而爭得老死不相往來了。

還比如一些人家,尤其是農村的一些堂兄弟之間經常心生怨恨,如別人家的孩子直呼了自己的名字,不禮貌的孩子咒罵了自己等等。

這些都可以從父輩身上找到不正確的影子。

所以,解決家庭不和睦的問題,首先得從自我做起,再對照《出則弟》篇的精華內容,查詢哪些規範教育不到位,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在自己年老的時候,做好自己。

只有這樣,家庭才能和睦。

寫在後面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都從自我做起,對照培養孩子。

明天我們將繼續研讀《弟子規》。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天龍中,他是無崖子的女婿,武功比喬峰厲害,慕容復管他叫大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