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冬至,既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先人們視冬至為“冬節”,很是看重,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個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年終有所歸宿”。既然是過“節”,免不了林林總總食元素的登臺亮相。

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有幾千年的美食文化傳統,每逢節至必說吃,且每吃必能追根溯源,引經據典,找出一大堆適合各個節氣的美食美方美由頭。

就說冬至吧,最初它的主打專案是祭天神,祭祖先。因為祭祀少不了要用美味佳餚做供,這樣才能表達獻供者的虔誠。

於是,我們的歷代祖先,抓住這個機遇,邊祭祀邊研發美食。口口相傳,世代弘揚,久之走出了一條神人共享的美食之路。

我們的老祖宗很有智慧,也很有創意,善將節日和美食揉和融會。凡推出一個傳統的品牌節日,都會別具一格,獨具匠心,精心為這個節日打造一款多元化大眾喜歡,又寓意頗深刻的美食。

在品牌欄目的長效性,和品牌產品的生命力上,費盡心機。使得二者有機合,一旦上市,無須推廣,深入人心,子孫萬代,依教奉行。

如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眼下冬至節的北方餃子,南方湯圓、米團等等。為了做到讓這些美食與相應的節氣萬古長存,古人們對每個節氣和特定的美食進行了文化包裝,不惜筆墨推出一個個美麗的傳說和凝重的故事。

讓你吃在嘴裡,樂在當下。記在心中,年年不忘。形成共識,代代相傳。

像冬至這樣的節氣,同樣是伴著美食而來,而美食的後面又少不了故事作調味。於是透過故事牽引,讓美食文化在節日裡從精神層面得到進一步昇華,讓人們從餐桌上,更多的瞭解到中華民族的人文歷史。

老祖宗認為,冬至不單是祭天祭祖這一個保留節目。且“冬至一陽生”,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開始逐漸回升,更是調節人體機能進補的最佳時機。

由於南北習俗有別,加上受食材侷限,故而冬至進補南北不盡相同。北方的老祖宗在冬至推崇宰羊,吃餃子餛飩。南方的老祖宗彰顯地方特色,研發推薦米團,湯圓,長線面為冬至保健美食。當然也不乏其他滋補食物擺上餐桌。千萬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食物,其實它都很講究,幾乎每一道美味都有來頭,都藏著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又飽含著芸芸眾生的酸甜苦辣。

比如北方人吃餃子的習俗,相傳專利人是醫聖張仲景。那年他告老還鄉正處冬至之期,天寒地凍。踏足故土看到受凍飢餓的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

於是這位中醫老專家,慷慨解囊就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煮熟做餡,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形狀,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鄉親們服食後,既飽了肚子,又治好了爛耳朵,一舉二得。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仿效做這種“捏凍耳朵”吃,且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不斷創新,演繹出多種餡料和口味。

說句題外話,餃子能延續至今,應該感恩張仲景這位古代的老專家,當年發明了“凍耳朵”,卻沒有申報專利,收取專利轉讓費。否則這道有藥用功能的美食早就失傳,何來光大發揚。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相對於北方人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南方人冬至吃湯圓、米團習俗也是歷史悠久

南方吃湯圓,吃米團是表達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家庭團圓的祈昐。因為“圓”和“團”都含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江南百姓冬至吃湯圓、米團又叫“冬至團”,以此祈求新年閤家團圓,幸福安康。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作為一個節氣,冬至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吃過傳統美食,領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韻味。溫暖的新春又在向我們走來,我彷彿已經聽到了春節闔家團圓歡樂的笑聲……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

4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泰山那麼矮,為什麼是“五嶽之首”?就憑這一點,看完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