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科學精神就像達芬奇,致力於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肌理、構成、透視、明暗、構圖等零碎的知識整合成系統的理論。他的畫面特別注重塊面與線條的安排,黑白與疏密的節奏,色彩對比與和諧的關係。……他的實幹精神像米開朗基羅,即便畫一張小畫都會自我糾纏,反覆琢磨,日以繼夜傾注十天甚至半個月的時間。”中國美術學院博士、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胡建君對薛俊華進行了這樣的評價。
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睿智多才的藝術家,出版有《工筆花卉·重彩法、淡彩法》《工筆花卉·墨彩法、粉彩法》《工筆禽鳥·水禽類》等。並長期從事攝影和設計,並且為很多畫家制作了展覽用的海報和畫冊。
薛俊華
1974年生於上海1994年畢業於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1998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02年結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課程班2007年結業於上海中國畫院高研班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中青年藝術家沙龍成員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畫家
本文選自《書畫世界》雜誌2017年6月號
文 / 孫 勻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是著實費了一番躊躇猶豫的。工筆畫歷經千餘年的陶鑄,已臻極成熟的樣態和境界,其特定的表現形式也已深入人心。在我有限的賞畫評畫經歷中,我發現若將工筆畫與寫意畫做一比較,其發揮解讀的空間相對要小,尤其是對於目前偏重形式創造的大趨勢來說。但老友薛俊華與我相交十多年,他每每所展示的畫作所帶給我眼前一亮的感覺,終究還是讓我鼓起勇氣妄做評論一番,以博好友一笑。
古人講“文若其人”,畫亦若其人。如果僅從外表看來,薛俊華溫文爾雅的外表卻讓人很難將其與藝術家聯絡在一起,而且是才華橫溢、睿智多才的藝術家。我每每覺得他就像一位地質學家抑或是博物學者,從他的外表我們能感受得到的是太多的理性與清寂。薛俊華就如他的畫一般細膩婉約、不激不厲。初見薛俊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氣質儒雅, 神態安逸,透露出民國書生般的謙和,同時,深邃的雙眼中透露出藝術家的敏感與靈動。
常說“第一感覺”非常重要,用在人際交往上就是所謂的“眼緣”,用在看待藝術作品上,那就是“驚豔”。不同的畫作給人的感覺絕對是不同的,有的明快,有的晦澀,有的強烈,有的委婉。
薛俊華的工筆花鳥畫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歡喜”,由衷地讓人感到快樂,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個遙遠的、令無數畫人墨客心馳神往的時代 — 宋代。
在那個時代,由於出了一個酷愛繪畫且造詣極高的皇帝宋徽宗,當時大批民間畫人被召進宮廷成了御用畫家。在優渥的條件下,他們的創作激情和靈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工筆花鳥畫即是其中的一大分科。宋代以降,文人畫興起,工筆花鳥畫逐漸式微,直至元代錢選、明代陳老蓮等大家的手下才得以重放異彩。薛俊華上窮碧落,直追傳統,梳理了大量能看到的歷代花鳥畫作品,終於從古人的工筆花鳥畫中找到了知音,尋到了靈感,並最終消化、生髮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我們平常所看到的一些工筆花鳥畫,似乎有被西方靜物畫同化的趨勢,畫面滿滿當當,繁複無比,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而宋以來的傳統工筆花鳥畫工整、細膩,一絲不苟,直面寫生的物件,偏又巧加剪裁,往往花取一莖,石採一角,卻處處體現出一種平衡之美。
薛俊華筆下的花朵是如此嬌豔欲滴,小蟲和禽鳥是如此鮮活,妙就妙在細細一看,卻又大多是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裡的尋常品種,毫無甜俗之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接地氣”吧。想象中的宋人花鳥畫如果不是歷經年代的薰陶,以致紙、絹變了顏色的話,剛剛畫好的時候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
要做到這一切,絕非一日之功。就說線條吧,這是中國畫的靈魂,在工筆花鳥畫裡尤為重要。而薛俊華筆下這樣漂亮挺括的線條,看來看去也只有在宋人小品以及錢選、陳老蓮等大家的畫裡面才能看到,足見薛俊華在這根線裡花了多少功夫。好在天道酬勤,他的功夫沒有白費,他終於成功了。
人們喜歡說,畫畫是修身養性的事,畫工筆畫尤甚。其實說反了,只有修好心、養好性才能畫好工筆國畫。正如薛俊華自己體會到的:“創作的基本出發點是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這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失去了它你就失去了藝術的基礎。”
所以他認為,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之一的“應物象形”,首先要求繪畫作品要有生活基礎,不能憑空杜撰,是“師法造化”。這一條並不是僅僅對寫生提出要求,而是貫穿作畫的每一個環節。反之,有些人下筆往往潦潦草草,還美其名曰“寫意、潑墨”,是“新文人畫”。其實這就是沒有章法的“亂塗一氣”,充滿了做作和矯情,那類畫是不能帶給人“歡喜”的。
薛俊華欣逢在這個真正“百花齊放”的時代,這個時代包容任何題材、任何形式的美術作品,以至讓我們看到幽遠、典雅的工筆花鳥畫重新吐露芬芳。他的工筆花鳥畫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並舉辦了個人畫展,但是他一直保持著平常心,始終儲存一份童心,保持敏銳的感覺和恬靜的心態,廿餘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他那一方田地,體現出了中國文人精神傳承的意味和文化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