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2月24日晚,聖誕節平安夜,走在市中心的萬達廣場上,雖然人潮如織,但是幾乎沒有一家商鋪擺出了聖誕樹,但是不少商場打出來“喜迎雙旦,折上又折”的字樣,總透露出一絲壓抑不住的促銷氣息。

近兩年市面上悄然興起一種不過“洋節”的呼聲,每到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歐美西方國家的節日時,市面上總會有各種不過“洋節”的倡議書,發出倡議書的有城管,有商場,有學校,有企業;大家高呼理性看待,守護民族傳統,增強文化自信。

這股暗流是從2017年1月25日釋出並實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大家可能沒聽過,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意見》開篇先講了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中華文化是獨一無二的,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逐漸孕育出的,然後講要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讓教育的各個階段都能收到中華文化的薰陶,講了保護傳聞文化,加大宣講力度等;唯一說道外國文化,也只是講了加強中外文化合作交流。

確實,“洋節”因為商家的借勢宣傳,造勢,大肆營造氣氛,一度受到國人的盲目追捧,為了吸引消費者,商戶無底線宣傳,吸引消費者,導致“洋節”的社會影響逐漸變大。

中國人經歷了屈辱的近代,奮力拼搏出了現代的世界局面,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在各方面仍高於中國,這在也是造成“洋節”文化氾濫的原因之一;當前社會資訊爆炸,人心浮躁,沉澱五千年的中法文化受到巨大的衝擊,短平快的西方文化觀念擊垮了厚重綿長的傳統文化,利益至上的現代觀念也是造成中華文化缺失的另一個原因。

但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文明幾經更迭,其中有多次被外來文明佔領的經歷,但無論是邊塞的胡人、蒙古的鐵騎還是滿族的入侵,最後都被中華文化給同化和吸收了。華夏在初期只是一個黃河中游的若干民族集團,由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首領融合後,開始了文化的滾雪球之旅。先是吸收了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再往南吸收了荊楚邊域的廣闊領土,又往西融合了河套平原的遊牧民族,再往東包容了極東地區的領域,華夏文化不斷的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並且能夠滲入其他民居的聚居區,構建出凝聚的網路,奠定多個疆域不同民族的統一體基礎,其內在的包容性極其強大。

當前的“洋節”崇拜只是因為西方生產力強盛導致的一種崇拜強者心態,國人還是要有文化自信的,中華文化的基礎體量極大,不是那麼容易被消融的,國人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從文化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民族自信。

1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潘金蓮遇見西門慶,高富帥的魅力幾人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