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吳小云 葉彩霞

四、從涇縣吳氏到肥東吳氏的重要人物

92世祖二:利生長子,諱文秀。生洪武癸丑年,娶汪氏,生子俊。

93世興一:文秀子,諱俊,字衍慶,號裕昆。配氏趙,生子治涵,由宛陵城南涇縣茂林遷合肥東鄉,卜居青陽山南去城六十里。公妣合葬宅東黃慄村,子山午向兼壬丙。此為肥東吳氏之祖。

94世治涵:興一子,字翠靄,號望嵐。配氏朱生子二化、本。公妣生終失傳,合葬宅東黃慄樹,子山午向兼壬丙。

95世浩化:字變千,號廣育。配氏馬,生子甲。公妣生終失傳,俱葬宅東塋內,子午兼壬丙。

同治八年《涇縣茂林安生公分譜》吳世教手抄本

96世尊甲:浩化子,字錫恩,號始達。配氏張,生子二:欲合、欲起,公妣生終失傳,俱葬宅東塋內,子山午向兼壬丙。

97世欲起:尊甲次子,字流遠,號靜悠。生於嘉靖五年(1526)三月初二日子時,配氏朱,生於嘉靖三年(1524)十月十二日丑時,子正坤,女一歸李姓。公終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十一巳時,妣終於隆慶五年(1571)九月十一日未時,公妣合葬宅東老塋,子山午向煎壬丙。公行不由徑,坐必端方,寡言笑,以文字重當世,一時從遊之士皆後選焉。

98世正坤:欲起子,字協柔,號希貞。生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廿一日午時,配氏錢,生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子時,生子仁朝,繼娶王氏,生子仁則,殤。女一歸丁姓。公終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四月十五子時,妣終於萬曆六年(1578)八月十七日亥時,與公合葬宅東老塋,醜山未向。王妣終葬地失記。公性敦厚,好施捨,里黨有貧乏者皆仰賴於公,遇公事則捐資以濟,嘗設席勸勉鄉里,故遠邇莫不曰公誠善人也。

99世仁朝:正紳子,邑庠生,字成詩,號倣白。生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五月初一丑時,配氏蔣,生於隆慶元年(1567)六月初八日午時,生子義護,女一歸孔姓。公終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正月廿七日未時,妣終於萬曆三十年(1602)十月廿二日申時,公妣合葬宅西黃慄樹,寅山申向。有碑記。公性極敏,髫齡時即善詩文,好接納,喜飲酒,每飲後必賦詩,故一時號公為詩酒先生。

100世義護:仁朝子,郡增生,名攀蟾,字弼扶,號逸軒。生於萬曆十五年(1587)九月十八子時,配氏方,與公同年二月十五未時生,生三子禮璉、禮琪、禮瑯。公終於崇正八年(1635)十一月十七日午時,妣終於天啟元年(1621)四月廿五日辰時,與公合葬宅西黃慄樹,寅山申向,有碑記。公善貽謀,守先待後,學重儒林。當時薦紳先生無不為之折節,居恆極孤恤寡,嘗以敬宗收族為心,此仁孝所由致也而,公之品望益隆矣。

101世禮璉:義護長子。字德隆,號商貴。生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正月初十子時,配氏胡,生於萬曆三十年(1602)二月十八日午時,全子萬昌,繼娶梅氏,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七月十三日巳時,生子萬全。公終於康熙三年(1664)四月初七日戍時,胡妣終失記,梅妣終於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二十三午時。公與二妣俱葬宅西老塋,寅山申向,有碑記。公性敏捷,喜飲酒賦詩,遇事善排解,修造樂捐助,故一鄉皆推戴焉。

102萬昌:禮璉長子,業儒,字智詞,號其雅。生於天啟元年(1621十一月二十九日午時,配氏凌,生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八月十六子時。生二子道肫、道亹,女一歸於趙。公終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初一日午時,享壽六十有三,妣終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十三日戍時,享奇八十有二。與公合葬宅西老塋,寅山申向,有碑記。公素梗介嚴正,鄉里有不平事鳴於公,是非立剖,無不悅服,以去村中男婦見公至皆為趨避,其嚴毅正直有如此者。

103世道肫:萬昌長子,字信之,號乃孚。生於崇正十六年(1643)八月十八日未時,配盛諱斌興公女,生於崇正十六年(1643)九月十一日午時,生四子明重、明謝、明媚、明倫。公終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九月初七未時,享壽七十有八,妣終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月廿二日酉時,享壽七十有五。公妣合葬宅西祖塋,寅山申向,有碑記。公繼先大人志,為里黨排解決,於理而不徇於情,居平好善樂施,名播遠邇。晚年來心益慈惠,專以推解為務,嘗備棺木以為貧不能葬者賙焉。

104世明倫:道肫四子,字子先,號敘五。生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十九日午時,配毛公違仁三胞妹,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月初十日亥時,生二子廷瑜、廷衢,女一歸胡公諱祝玉。繼娶喻公諱金山胞妺,生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八月初八日酉時。公終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八月廿九日未時,享壽七十有三,妣終於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十三日戍時,得年五十有七,與公合葬宅西老塋,寅山申向,有碑記。喻妣終於乾隆六十年(1795)二月十二日巳時,享壽九十有八,葬破塘堰,卯山酉向。公自徹詩書,理家務,僅有田數畝,衣食猶不甚充,而公處之裕如也。在鄉黨以溫和,在家庭以勤儉,故時事漸豐,閭里稱善。

105世廷瑜:明倫長子,原各餘,字鳳周,諱一儀。生於雍正四年(1726)十月廿九日辰時,配毛諱仁三公女,生於雍正四年(1726)四月初十日子時,繼配徐諱秉德公女,生於雍正八年(1730)六月廿四日辰時,生二子元雄、元成,女一歸朱諱炳鬱。公終於乾隆廿九年(1764)正月初六寅時,毛妣終於乾隆十四年(1749)九月十五日戍時,與公合葬胡家崗蠏形地,午山子向,有碑記,石棹爐瓶。徐妣終於嘉慶十七年(1812)四月初七日子時,享壽八十有三,亦附葬胡家崗蠏形地,老向。

106世元成:廷瑜次子,太學生,捐名彬,字榮友,諱燮齋。生於乾隆廿六年(1761)十二月廿四日子時,配毛諱振興公女名純藻公胞妹。生於乾隆廿九年(1764)十月初三日申時,生四子開金、開衡、開睿、開悟,女一歸朱諱鸞章。公終於道光六年(1826)九月十二日申時,享壽六十有六歲,妣終道光廿四年(1846)九月廿八日戍時,享壽八十有一,與公合葬張元九宅後順騎龍地。醜未兼艮坤向,有碑記,棹爐瓶四至有界後,外朾祭田。

107世開金:元成長子,太學生,名際初,字紹欽,諱麗堂。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二月三十日寅時,配盛諱稀年公女,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月初一日寅時,生二子運超、運泰,女一歸汪名文煥。公終於咸豐八年(1858)正月十九日丑時,享壽七十有二歲,妣終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十四日戍時,享年五十有五歲。公妣合葬崗南螞蝗塘東塋內,亥已兼壬丙向,有碑記。

108世運泰:開金次子,歲進士,貢名廉泉,字泰亨,號讓亭。生於道光六年(1826)七月二十九日寅時,同治三年(1864)朱宗師歲試入學,旋列優等食餼。光緒戊寅年(1878)龔宗師考取貢元,候選儒學正堂,配胡諱維義公女,生於道光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日亥時,生五子克恭、克寬、克信、克敏、克惠,女二長歸羅名蔭培,次歸丁卯科舉人孔印昭馨長子郡庠生名憲廷,光緒癸未年(1883)歲試入學,歷任知縣,升署甘肅蘭山道尹。公終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午時,妣終於光緒十六年(1890)十月十四日辰時。

109世克信:運泰三子,字桂勳,號幹卿。指分河北縣丞。生於咸豐七年(1857)九月初八日丑時,配吳錦江女,生於咸豐十年(1860)正月二十日未時,生二子顯茂、顯芳,顯芳出嗣胞兄克寬,生女二長歸從九品周良箴次子,次歸黃少卿四子。繼配孫氏,生同治甲戌年(1874)十一月二十六日未時生子顯蔚。公終於宣統三年(1911)九月初八日亥時,吳妣終於光緒二十年(1899)五月初九日巳時。公妣合葬於小王村東,囗山口向。孫妣終於民國三十年(1941)十一月初四日申時,附葬小王村東,向同。

110世顯芳:克信次子,字文甫。生於光緒十六年(1890)二月十二日亥時,配楊氏,生於光緒十七年(1891)三月初一日丑時,生子家驥,家驥兼祧胞弟顯蔚。公終於民國十三年(1924)四月二十六日酉時。

111世家驥:字忠性,號德符。1912年3月26日出生於合肥東鄉吳興一村。

112世邦國:家驥次子,生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七月二十二日午時。娶章瑞珍,生子韜。

五、吳家驥其人

到了111世吳忠性出生時,家境已很貧寒,生活非常困難。由於父親吳顯芳外出謀生且死得早(33歲去世),他只得寄養於本鄉楊元三外祖父楊國虞家。楊是做生意的,替人家管賬,收入不錯。因此,童年的吳忠性在外祖父、外祖母的疼愛關懷下,生活無憂。  

吳忠性的啟蒙讀書很早,六歲時便在外祖父傢俬塾裡學習《千字文》《百家姓》。自十一二歲時,相繼師從趙衢九、本家堂叔吳顯然、魏紹如,後又入本鄉六家畈湖濱中學讀書。這時的吳忠性已經十七歲了,並且結了婚,結束了他十多年的私塾生涯。  

受了十幾年舊式教育,剛跨進新式學堂的吳忠性,感到壓力太大。英文、數學、音樂、圖畫……過去從未接觸過。求學心切的吳忠性白天隨班聽課,晚上隨老師補習英文、數學,半年後因為經費短缺,私立湖濱中學又停辦了。無奈之下,只得跟隨補習的吳老師去了合肥,住在他家,隨其繼續學習,並增加物理、化學兩門課。

報考測量學校被錄取,1935年畢業後,吳忠性被分配到測量總局製圖科清繪股工作,見習一年。1936年下半年被正式任命為三等測量佐測量員。1939年下半年,吳忠性離開桂林來到貴州平壩。

當時吳忠性的官階已升為一等測量佐,擔任地圖審查員,負責製作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因擔任主編,計劃、編繪規範、編圖方法都是由吳忠性親自起草制定。1941年秋,離開平壩,調到搬遷於貴州鎮寧的中央測繪學校任教。

在母校任教的吳忠性主教繪圖和畫法幾何,同時在外系兼教製圖課。因家庭費用不敷,吳忠性又兼學校的數理化外文教師。每兼兩節課4元,一週四節課8元,這對於全靠吳忠性一人薪水生活的六口之家(1943年元月又生了吳邦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不久,學校再遷貴陽,吳忠性在貴陽的一家中學教學。1943年,日本侵略軍打到貴州,貴陽吃緊,各機關學校紛紛向重慶逃走。測量學校也向重慶方向遷移。吳忠性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家小和學校一道轉移。後來測量學校在重慶北碚附近的澄江鎮找到辦學的地方,吳忠性一家人又隨校遷到澄江。因租不到房,住在公家的一個很髒的小樓上。這時家裡又添了小五吳邦復,加之小鎮上無課可兼,生活十分艱難。所幸在貴陽兼課的那個中學也到了重慶,補發了兼課費,才解了燃眉之急。

抗日戰爭時期,在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艱難歲月裡,七口之家雖然僅有吳忠性一個人的月薪收入,可由於他那賢惠勤勞的妻子吳翠的精打細算或做小買賣,或挖地種菜,才使得一家勉強溫飽而少飢寒。  

當時測量學校要開辦本科班,師資不足,決定派吳忠性去英國學習。1945年11月,吳忠性一行四人,由昆明坐飛機過緬甸,到達印度的加爾各答。在新德里以北的德拉頓印度測量科學技術中心學習。八個多月的刻苦學習和鑽研,使得他們業務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回國後,吳忠性陸續在測量雜誌上發表了數篇論文。

在印度學習考察期間,吳忠性不僅瞭解了印度測量法規和全印度的成圖情況,也看到了他們對我國西藏、新疆地區所做的地圖,將我國大片的國土畫入他們的版圖。有心的吳忠性買了許多地圖和書籍帶回國內。這就為他後來能用一週時間便繪出進軍西南和西藏的地圖打下了基礎。

測量學校在南京的校址被日本飛機炸平了,1946年暫遷到原來中央大學在重慶沙坪壩的校址。1947年又遷移到江蘇蘇州。在路過蕪湖時,吳忠性帶領全家回到故鄉長臨河,前後住了一個月時間。到了蘇州,吳忠性已升任測量學校製圖科科主任兼主任教官,官價升到二等測量正。六家畈吳興一村此時正修家譜,譜中完整地記錄了他的官價。

解放後,駐在測繪系統的軍代表,任命吳家驥為新成立的西南軍區測繪分局製圖科科長。當時解放軍正準備進軍西藏,需要進藏的行軍路線圖,並限期完成。吳忠性接受了這個任務後,發動全體作業人員,採取歇人不歇工,夜以繼日加速趕製。吳忠性坐鎮辦公室指揮,七天七夜不回家,不睡覺,終於如期完成任務,受到了上級的好評。接著,吳忠性又主持編繪了西南軍區百萬分之一掛圖,圖幅面積很大,也是在短期內製成。當時身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李達將軍,還把吳忠性請到軍區,當面講解地圖的構成等相關問題。

在那段特殊時期,不發工資,每月僅給一元的津貼。吳忠性一家全靠過去節省下來的幾個錢勉強度日。年僅五歲的小五邦復不幸患上了肺炎,因無錢看病,無藥可醫而死去的。1950年,由於部隊負擔過重,上級號召凡有家可歸的可以將一部分家屬送回故鄉。吳忠性也是第一個響應組織上的號召,將母親和大兒、三子送回家,以減輕負擔。第二年評發工資,吳忠性月薪80元,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了,才將其母和三子邦勝接回,已是青年的長子邦傑便留在江蘇其舅舅處上學。

吳忠性全家照

1951年,總參測繪局成立,局長親自跑去重慶指名要調吳忠性去那工作,西南軍區領導沒有同意。當時,總參測繪局正準備編制全國五十萬分之一陸海空軍共用圖,因調動不成,決定將這個任務的一半分配由西南軍區來做。吳忠性坐飛機去北京領受了這個任務。

1952年,一紙調令又讓吳忠性去剛組建的瀋陽解放軍測繪學校工作,從此,吳忠性又走上了測繪教育的工作崗位。

1959年吳忠性與曾世英、陳述彭合著《中國科學十年——地圖製圖學》一書;為國家大地圖集寫了《地圖投影的選擇和設計》一書;歷次製圖專業委員會的學術活動以及論文主編出版也都是吳忠性親自操刀。除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頻繁的學術活動之外,吳忠性在社會上還擔任許多職務,如擔任國家大地圖集編委,中國測繪學會常務理事,測繪學報副主編等。由於他的勤奮和顯著的成就,曾榮獲三等功兩次,總參系統先進工作者一次。1954年首次評定學銜時,吳忠性被評為高教四級副教授,1962年升為正教授。並於1960年入伍參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式一員。

1971年吳忠性仍回總參測繪學校繼續任教。恢復了工作的吳忠性,又積極地投身到教學工作中去,編寫了一本三年制的《地圖投影教材》,直到現在仍還在使用。擔負一個高階班的教學工作。

1977年初,這位高校三級教授應享受副軍職待遇的人,僅以團職身份回到了江蘇常熟大兒子身邊定居。

吳忠性回校後,開設製圖自動化專業,學習運用計算機繪製地圖,從模擬地圖邁向數字製圖,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在當時的國內還是新鮮事。吳忠性硬是憑著他的資歷和威望,憑著他對工作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不斷地申請經費,最終投資四百多萬元購進大型計算機裝置,以滿足對教學的使用。衛星測量出現後,他又研究空間投影,以解決衛星底片成像轉變為地圖投影的技術問題。他還探索衛星空間移動軌跡如何表現在地圖投影等方面問題,並撰寫了專著。在這項研究中,他改變了用傳統的數學演繹方法而為數學歸納法,既提高了靈活性,又具有概念性。因此,他被公認為該項學科在中國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因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吳忠信的名字被編入《中國當代地球科學家大辭典》,1993年又被批准享受國務院津貼。

吳忠性不僅是一位知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的學者,也是一個誨人不倦,學無止境的終生踐行者。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然如此。這正如他的高足胡毓鉅、高俊兩位教授在1993年為吳忠性的《地圖投影學與地圖學論文集》一書合寫的序言中所言:令人深為感動的是,吳教授在1988年退休以後,仍然筆耕不輟,1989年出版《數學制圖學原理》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1999年吳忠性去世,享年87歲。

吳忠信故居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遷至肥東的吳氏一支作為涇縣茂林吳氏的分支,在家族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吳家驥、邦國這樣在學術界和政界有深刻影響力的人物,反映該家族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它也是涇縣茂林吳氏的驕傲。獨特的風水,昌盛的文風,使涇縣茂林在千百年來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美譽。邦國祖居之地茂林,成為昭示茂林吳氏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製作:童達清

2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雅雨叢談:漢代以來人物品藻風氣的影響與盛行(《世說新語》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