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群雄並起,金戈鐵馬之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局。三家之中,曹魏勢力最為強盛。亂世奸雄曹操不僅謀略了得,詞賦也是一把好手。其子也多遺傳其文學基因,特別是曹植,文采斐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曹植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才華如滔滔江水一般,流之不盡。文學大家謝靈運曾評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僅這一句,便看出曹植之才無人能及。
最初,曹操曾默許了曹植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對其甚是喜愛。不過,曹植為人過於“規矩”,雖有才,但不是繼承大業的料,後期曹操逐漸對其失望,這才讓曹丕撿了漏。
曹操去世之後,曹丕野心膨脹,以曹魏取代大漢。雖然登基坐上了皇帝寶座,但曹丕仍擔心受到曹植的影響。畢竟曹植是大才子,名氣盛大,萬一他也有野心那就棘手了。儘管是親兄弟,但曹丕對其是防之又防。
解決隱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除掉曹植,但畢竟有兄弟之情,再礙於母親卞氏的壓力,曹丕不能這麼做。不過,為了防止曹植有異心,曹丕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曹植“居無定所”,屢次徙封。
公元221年,曹植被遷封安鄉侯,時年三十歲,隔年之後,曹植又被封為鄄城王,在去往封地的路上,曹植寫下一篇千古流傳的名作,便是《洛神賦》。再隔年,三十二歲的曹植又被徙封為雍丘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曹丕的心思,更何況是聰明絕頂的曹植?
曹丕曾多次向曹植施加壓力,例如大家都熟悉的《七步詩》便是如此誕生。如果曹植無法七步成詩,那麼等待他的便是死路一條,所幸曹植才思敏捷,最終化險為夷。
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最早記載於《世說新語》中,曹丕嫉妒曹植之才,令其七步成詩。詩詞也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而吟,必須突顯“兄弟之情”,但是詩中又不能出現兄弟二字。
對於曹丕而言,這或許是一個堪比登天的難題,但是在曹植眼中,這並非難事。短短七步,便詠出一首經典名詩,“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絕。曹植以“萁豆相煎”作喻,隱晦地指出曹丕迫害兄弟之情,譏諷中又有勸誡之意,甚是巧妙。
不過,這首詩存在一定爭議,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此詩並非曹植所作,理由是在陳壽編纂的《三國志》裡沒有提到這首詩。畢竟這首詩這麼出名,若真是曹植所作,那必定會收錄其中,或是提到隻言片語。
另外,在《曹植集》中也不見這首詩,所以很多專家認為這首《七步詩》乃是後人所作,用來諷刺魏文帝曹丕的,同時凸顯出曹植的才華。
在《太平廣記》中對《七步詩》有另一種說法,“一次曹丕與曹植一同出遊,途中見到兩牛相鬥,打得不可開交。一會之後,一隻牛體力不支,被頂得直往後退,最終掉進了井裡,給摔死了。見此情景,曹丕讓曹植即興寫一首關於死牛的詩,詩中要寫牛但是不能有牛字,也不能提到兩牛相鬥,更不能出現死字。”
此外,曹丕還有一要求,就是讓曹植騎在馬上,當馬走完一百步時,就要寫成,否則的話,立即處死。《太平廣記》中的描述很全面,有時間、地點、經過,可信度比較高。
就當眾人屏氣凝神等待結果之時,曹植按時完成了《鬥牛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
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夠寫出一首詩,而且滿足了曹丕提出的一眾無理要求。只能說,曹植之才,確實曠古爍今。
曹植寫完《鬥牛詩》之後,興致之下又寫了一詩,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七步詩》,用來自我憐憫,自我慰藉。
當然了,《太平廣記》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信,但是也不可全信。若是《七步詩》的前世今生很容易就能搞清楚,那麼就不會有專家學者的愁眉苦臉和唇槍舌劍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曹植之才是真實的,舉世無雙。
曹丕在世時對曹植防範有加,曹丕去世之後曹叡登基,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對曹植雖然尊敬,但仍是防範有加,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所以說,不管是曹丕還是曹叡統治,曹植的處境都很尷尬。
公元229年,曹植被徙封東阿,時年三十八歲。在這裡,曹植一心研究文學,專心著作。他沒有野心,就算是有他也絕不敢表露。公元232年時,曹植又被改封為陳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於陳郡,享年四十一歲,去世後被葬在了東阿魚山。
對於曹植之才,你們又是作何評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