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公元822年(長慶二年),時年50歲的劉禹錫被貶到夔州(重慶奉節),古時的夔州屬於四川,在長江三峽的上游,屬於是偏遠落後的地區,地廣人稀,不過劉禹錫在那裡到時生活的悠然自得,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還喜歡到處遊玩,聽到了當地一種優美的民歌,還創作了一系列的《竹枝詞》,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讓作品更具有震撼力。

民歌其實就是一種口頭創作,鄉野的村夫在勞作時,一邊幹活一邊唱歌,儘管那些農民沒有什麼文化,可是編出來的民歌同樣韻律悠長,聽來也是別有一番韻味。劉禹錫非常的喜歡民歌,於是他後期的作品融入了民歌曲調,讓他的詩歌也像民歌一樣朗朗上口。

劉禹錫一共是創作了九首《竹枝詞》,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以其中的第一首來說,寫得就很有韻味,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充滿了一種孤獨之感,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之苦。由於是結合了民歌,讓作品增添了一份感傷之懷,讀來也是讓人感慨萬千,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是值得我們一讀。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劉禹錫的一生其實很不幸,其實他非常有才華,有著出將入相的才能,可是由於早年間參與了“永貞革新”,最終在改革失敗後被貶到湖南,此後又被貶到嶺南、貴州、四川等地,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外地生活。這種特殊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於現實有著更為深沉的感知,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與眾不同,往往寥寥數語,便是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

那這首《竹枝詞九首·其一》就是一首感傷之作,劉禹錫很細膩地描寫了當時的優秀的風景,同時也很巧妙地融入了骨子裡的思鄉之苦,這種獨特的描寫方式,讓這首詩顯得意境高遠,每一句都很有趣,也非常的感人,其實對於劉禹錫來說,當他面對四川優秀的風景,更多的是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

整首詩也是比較好理解,開篇的兩句只有了三言兩語,便是寫出了一種獨特的美,“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春天的白帝城很美,處處長滿了蔥蔥郁郁的青草,白鹽山下就是蜀江清澈見底的江水,與山上的野草形成了遙相呼應,讓這個地方美不勝收,真是猶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最後兩句正是以民歌的形式來描寫,這樣的一種創作風格,也是比較獨特,從而突出了骨子裡的感傷之懷,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之苦;當地的男女老少都會唱一種民歌,來來往往的行人都在唱,那歌聲很優美,但是聽了讓人傷感,即使是沒有去過北方的人,聽到了這種歌聲,也會被歌聲所打動,從而引發悲傷。

劉禹錫的《竹枝詞》意境高遠,而且在創作手法上也有所突破,看似信手拈來寫得很普通,好像就是民歌一樣,可是隻要多讀幾遍就會發現,其實劉禹錫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也是讓詩歌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民歌有著很強的感染力,每個人都會唱,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會唱,而劉禹錫正是把民歌融入進詩歌中,讓作品更具有厚重感,以至於當地的老百姓都喜歡他的詩歌。所以劉禹錫晚年的作品,比他早期的作品,更受讀者的追捧。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楊萬里的詩意境唯美,晚年一首即興之作,寫出了不一樣的秋色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