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李斯推動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在他的協助下,他和秦始皇共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並且,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曾國藩家書》:“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他親自見證了秦王朝的崛起和衰弱,他的人生軌跡,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秦國兩大權臣嫪毐與呂不韋先後垮臺,秦王親政,大權獨攬。秦王政還有一個心病,他認為秦國的政治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混亂的局面,都是因為外國人太多了。秦國自從商鞅之後,政壇幾乎為東方人所壟斷。商鞅來自衛國,張儀來自魏國,魏冉來自楚國,范雎是魏國人,呂不韋是衛國人,等等。在秦王政看來,為什麼嫪毐、呂不韋有這麼大的權勢呢?因為他們都有一幫門客,人數成百上千,來自五湖四海,為其出謀劃策。

不僅如此,在入秦的形形色色人物裡,不乏東方諸侯派來的間諜、密探,對秦國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隨著一起間諜案的曝光,終於令秦王政下達了“逐客令”。

這起間諜案的主角名喚鄭國,是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他還有另一個秘密身份——韓國間諜。到了戰國後期,韓國實力最為弱小,為避免迅速亡國,韓王想了個辦法,派水利專家鄭國前往咸陽,遊說秦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以此拖延秦國的軍事進攻。

秦王政聽從鄭國的建議,在洛水、涇水興修大型水利工程,挖一條灌溉渠以發展關中的農業生產,這便是後來著名的“鄭國渠”。按韓國的如意算盤,這是一個“疲秦”的計劃,就是讓秦國人折騰得疲憊不堪,不能發動軍事襲擊。可是對於志在天下的秦國來說,修水利是好事,可徹底解決關中地區耕地用水不足的問題。只要農業發展了,秦國便有強大的經濟後盾以消滅六國。所以韓國“疲秦”之計,並不算高明。

後來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了。秦王政勃然大怒,打算把鄭國抓起來殺頭,以儆效尤。鄭國在獄中上書秦王,承認自己是間諜,同時指出修渠對秦國大有好處。確實,大修水利固然會拖延統一中國的時間,但促進農業發展,這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事業。因此,秦王政不僅沒有殺鄭國,還把他留下來,繼續修建水利工程。據《漢書》所說,鄭國渠建成後,“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不過,鄭國一案暴露出東方間諜在秦國的活動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秦國宗室大臣們紛紛上書,認為應該把秦國的外國人驅逐出境。於是秦王下達“逐客令”,在秦國當官的外國人,一律在驅逐行列。

許多人上了“逐客令”的黑名單,其中有一個當時並不太顯眼的名字——李斯。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早年曾擔任基層小吏,負責看管米倉。他發現米倉裡的老鼠都白白胖胖的,看到有人來了也不怎麼驚嚇,而廁所的老鼠則髒兮兮的,十分噁心。同樣是老鼠,待的地方不同,境況也有天壤之別。由此李斯聯想到:一個人境遇的好壞,就跟老鼠一樣,關鍵看他處在什麼環境。這就是他悟出的人生哲學:環境決定論。要想出人頭地,就得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環境。這個人生哲學,貫穿了他的一生。

要如何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呢?首先,必須提升自己的學識。於是李斯投到一代儒學宗師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李斯聰明好學,深得荀子的讚賞。在求學期間,李斯還認識了一個同學,韓國公子韓非。有意思的是,兩人都師從儒學大師,最後卻都成為法家巨擘。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政治環境,儒家是不吃香的,而法家更具有實用價值。

完成學業後,李斯依自己的“老鼠哲學”選擇去向。當時天下七雄中,秦國最為強大,秦國就是米倉,而東方六國如同廁所,聰明的老鼠去米倉,聰明的人去強國。於是他抱定決心,西行入秦。同樣,到了秦國,當然得投靠最有權勢的人了。李斯的這一原則從不變更,他毫不猶豫地投靠了權傾朝野的呂不韋。

呂不韋雖是商人政治家,但頗沽名釣譽,喜歡裝成有文化的人,還搗鼓一本《呂氏春秋》。因此,以李斯的才學,自然很快得到呂不韋的重視,被任命為郎官,這使他有機會在秦王政面前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李斯第一次見到秦王政,就鼓吹一統天下的主張,認為秦國武力雄霸天下,六國如同秦之郡縣罷了。以秦國之強,掃滅諸侯,成就帝業,一統天下,這是萬世之偉業。如果不一鼓作氣消滅六國,一旦給予東方諸侯喘息之機,各國又將用合縱手段來對付秦國,到時要吞併天下就難了。

這一番見解很合秦王的口味,於是李斯官運亨通,被提拔為長史,負責對東方六國發動外交攻勢。李斯一手金銀財寶,一手利刃匕首,對各國政要,能收買的花錢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搞暗殺恐怖手段。在李斯的策劃下,秦國在東方大力開展間諜戰,離間諸國君臣關係,一旦離間成功,便派軍隊進犯。正因為李斯在外交戰、間諜戰中所取得的卓越成績,他被秦王提拔為客卿,徹底擺脫了布衣身份。

正當李斯躊躇滿志之時,秦王政釋出了“逐客令”。而李斯的名字,也在逐客的黑名單上!

按照李斯的理論,老鼠應該盤踞在米倉,而不是躲在廁所裡。秦王卻要把他趕出米倉,環境決定命運,要是離開秦國,試想一下,東方六國中,有哪一個國家能給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呢?逐客令要斷送他的政治前途,怎麼辦?

李斯從來不是個理論家,而是個徹頭徹尾的行動家。他必須挺身而出,以筆為劍,挑戰秦王的權威。於是他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諫逐客書》。

在這篇著名的上書中,李斯開門見山就說,逐客令的出臺,是大錯特錯的。為什麼呢?因為秦國的強大史,就是一部客卿史。李斯從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開始說起,秦穆公手下五位傑出大臣,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人才;秦孝公時的商鞅、秦惠王時的張儀、秦昭王時的范雎,都是客卿。這些國外的人才為秦國做出巨大的貢獻,現在秦王卻要開歷史的倒車,把客卿驅逐出境,這樣怎麼對呢?

李斯在文中用了很文學化的警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在文章最後,李斯向秦王指出,逐客令的實施,是“逐客以資敵國”,只會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最後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倒退回秦孝公改革之前的蠻荒年代罷了。

這篇文章滔滔雄辯,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李斯的主動出擊為自己贏得了機會,志在天下的秦王政聽取了他的建議,最終廢止了逐客令,恢復李斯的官職,並繼續採納他的計謀。李斯一步一腳印,步步高昇,後被提拔為廷尉,掌秦國刑獄之事。繼李斯之後,另一位法家巨擘也來到秦國,他便是李斯的同學韓非。

韓非入秦的原因很偶然。韓非也是荀子的學生,卻成了法家集大成者,他寫的文章流傳很廣,影響很大,有人刻了抄本送給秦王政。秦王閱罷大為歎服,當時他以為是古人的著作,感慨道:“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應該說,秦王政是很好學的,連學術界最新的成果,他都很快讀到了,求知慾很強。秦王政不知道這些文字是誰寫的,李斯告訴他: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原來文章的作者是當代高人,秦王政一聽開心了,既然還活著,就可以見上一面,促膝長談。為此,他以武力手段逼迫韓國政府把韓非送入秦國。韓非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說話卻不利索,犯有口吃的毛病。為此,他在晉見秦王時,預先寫好一篇文章,後來存入《韓非子》一書中,篇名為《存韓》。

作為韓國公子,韓非當然不願坐視國家被秦國吞併,他在文章中極力辯稱韓國不是秦國的敵人,趙國才是。這是想嫁禍給趙國,以換取韓國的苟安。

秦王政與韓非的這次會面,據《史記》的記載,“秦王悅之,未信用”。首先,他對韓非的印象不錯,所以“悅之”,特別是韓非的文章,讀起來是一種享受。可是秦王“未信用”,既不信任,也不重用韓非。為什麼呢?韓非的上書,明眼人就可以看出來,都是算計韓國的利益。秦王政隱隱察覺到,韓非勢必不能為秦國所用。

不久後,韓非捲入一起政治旋渦之中,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這起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

韓非入秦後,楚、趙、燕等國為了自保,又一次策劃合縱以抗秦。沉寂許久的東方合縱運動有死灰復燃的跡象,秦王政十分擔心,遂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有個名為姚賈的大臣自告奮勇出訪東方諸國,以拆散合縱同盟。當時姚賈提出一個條件:需要馬車百輛,黃金千斤,作為賄賂各國政要的款項。

姚賈靠三寸不爛之舌與千斤黃金,成功阻止東方諸國的合縱,以金錢外交為秦國立下大功。回到秦國後,秦王政非常高興,把他提拔為上卿,封千戶。這件事與韓非本來沒什麼關係,但他突然跳出來,大肆攻擊姚賈。以韓非的立場,當然希望看到東方諸國能聯合起來抗秦,因而他對拆散合縱的姚賈便有一種深深的敵意。

韓非攻擊姚賈兩點:其一,姚賈送出千斤黃金,是資財予敵,窮了秦國,富了敵國;其二,姚賈出身低賤,不適宜擔上卿。

然而,韓非的攻擊著實毫無說服力。姚賈逐一反駁:首先,沒有千斤黃金,如何能輕易化解東方合縱呢?其次,說到出身低賤,歷史名臣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都曾經落魄潦倒,不也都成就了一番偉業嗎?很顯然,公子出身的韓非有很強的階層觀念,看不起下等人。

韓非對姚賈的攻擊可謂十分不明智,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

首先是他加重秦王的不信任。自從張儀時代始,抑制東方合縱就是秦國的基本國策,是外交的基石,韓非卻要挑戰這一基本國策。說白了,韓非儘管身在秦國,卻終究不為秦國所用。

其次,他得罪了姚賈,甚至包括他的同學李斯。韓非的“出身論”,對於底層出身的姚賈、李斯等人都是極大的蔑視與不尊重。他的偏見,無疑令李斯極為反感,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兩人雖然都是荀子門下的高徒,但似乎交情一直就很冷淡。

以上兩點,為韓非之死埋下了伏筆。

善於察言觀色的姚賈、李斯已經看出來,秦王政對韓非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們決定趁熱打鐵,反咬一口。兩人認為,韓非是韓國公子,終究只考慮韓國的利益,既然無法用他,不如殺之以絕後患。繩之以法,總要有個罪名。依《戰國策》的記載,韓非之死,與攻擊姚賈有關,因此罪名可能就是“誹謗罪”“離間秦國君臣”之類的。

秦王政遂下令,將韓非逮捕入獄。要怎麼處置呢?秦王政也猶豫不決,畢竟他還是十分欣賞韓非的文章與才華的,捨不得殺他。

李斯並不想讓韓非活命,索性派人把毒藥送進監獄裡,勒令韓非吞毒自殺。韓非請求見秦王,或者寫一封信,為自己的冤情辯白。身為廷尉的李斯斷然拒絕韓非的請求,無奈之下,韓非只能吞下毒藥。

如果不是李斯相逼,韓非不一定會死。秦王政終究愛才,他最終下發一道赦免令,但已經遲了。很快他便收到監獄裡的訊息:韓非已經畏罪服毒自盡了。

韓非雖然死了,可是他對秦王政的影響不容低估。作為法家大師,韓非吸收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思想,認為應該把商鞅的“法”與申不害的“術”有機結合起來,在國家強大的同時,君主的地位不受動搖;君主應該把自己內心隱藏起來,讓別人看不透摸不清,神神秘秘,以達到震懾群臣的目的。這種見解,無疑令秦王政如獲至寶。這位後來的秦始皇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獨裁者之一,可以說是深得韓非的啟發。

李斯協助秦始皇結束了從春秋開始,幾百年來諸侯混戰的動亂局面,他推動了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

但李斯出於私利,與趙高、胡亥合作,殘害忠良,奴役百姓的行為,又最終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這不得不說秦朝“成也李斯,敗也李斯”。

本文節選自《細讀大秦七百年》

《細讀大秦七百年:一本讓人讀上癮的大秦興衰史》: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時間,而秦國發展為秦朝卻經歷了近700年時間。全書分為“崛起,對峙,騰飛,擴張,統一,崩潰”六個部分,探尋歷史的細微之處,為我們講述諸侯國秦國與大一統秦朝之間的歷史淵源,展現圍繞大秦而發生的軍事爭霸、政治外交、經濟改革等精彩歷史。

4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