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人生有多長?

也許一秒鐘,也許一天,也許一年,也許幾十年……

那麼如何演繹自己的人生?又有幾個人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又或者是不是真的有人從一開始就看得透自己人生的方向?

這是我看完路遙的<人生>這篇小說後腦中不停的浮現的幾個問題。

我為巧珍感到痛心。

她是如此好的一個姑娘,她是真的愛著高加林,那種愛是偉大的,她可以默默的在心底裡愛,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的去愛,為了她心愛的人的前程,她也可以割捨那份愛,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可以不計前嫌,盡心盡力的幫助他。

這份愛是偉大的。

她因為家裡人的原因,從小沒有讀過書,但是她喜歡和讀書人在一起。巧珍身上有著農民身上具有的一些特質,樸質,善良,勤勞……也有著和當時社會的農民不具備的東西,比如大膽,超前,敢愛敢恨。

她其實是那個時代女性的一個典型,把農民的特性和在新時代的薰陶下的那種特性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那一代女性對於自己命運的抗爭,無奈以及他們身上美好的內在,即使最後被傷害,仍然選擇了原諒。

高加林一個典型的社會投機者。

也許很多人說我是不是有點偏激,我想說的是最少我的心裡就是這麼認為的。當他的教師職位因為被人運作被下掉以後,他的一切夢想似乎很難實現,農村很有可能就是他最後的歸屬,他和巧珍曾經說過,他的天地在農村。

我不否認如果他一直在農村或許會比其他農村人過得好,但是他的一切心態取決於退而求其次的心態。他並不熱愛這片土地,就像他並不熱愛巧珍一個道理,高加林選擇這片土地,選擇巧珍是因為以高加林現在的狀況已經沒有了更好的選擇,而現在的選擇就是當下最優的選擇。

一個對於所選擇的沒有情誼的時候,那麼當出現更好的一方的時候,被選擇者必然會被他拋棄。

這個時候巧珍從某些方面成了他的累贅。

他真的愛黃亞萍嗎?在巧珍和黃亞萍之間做選擇的時候,他想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將來的前途和事業,他想到的是可以透過黃亞萍能夠到南京發展,而且他第一想到的就是不能因為巧珍而永遠的留在農村和這個小縣城。

可以說他的夢想之路已經按著他的預想在發展,唯一的一點就是人的本性良心偶爾會讓他對於巧珍的辜負感到痛心,但也只是一時,因為沒有多久,他就開始和黃亞萍預習南京生活了,成為了那個小縣城的一道風景線,而此刻的巧珍卻要賠上自己一生的幸福。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克南的媽媽,我想高加林的這次投機的回報是非常大的。

當他不得不回到那個被他拋棄過得村子的時候,他的痛苦更多的源於自己夢想的坍塌,那個村子裡唯一能夠給他一些閃光燈的女人已經結婚,他的痛苦和愛和別人沒有任何關係,只和自己有關,所以在我眼裡高加林就是一個新時代自私自利的投機者。

最後德順爺爺的出現,還有農村的村民的安慰以及巧珍為了他的工作的努力和他的自私自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寫出了老一輩農民包容的內心,即使你曾經拋棄過,看不上,但是隻要你回來,這裡依然張開心懷來歡迎你。而那幾個孩子看到他回來的時候的幾句順口溜“哥哥你不成才,賣了良心才回來”,也揭示了新一代農人的嫉惡如仇的心態,這些孩子口中喊出的那句順口溜代表了新時代人的精神。

黃亞萍,一個被寵壞了的城市女,時尚,現實,果斷,控制慾強。她也相信愛情,但是她更加看重的是現實。因為現實她曾經放下了當了農民的高加林選擇了家世較好的克南,因為所謂的愛情她又拋棄了克南選擇了高加林,最終還是因為現實和高加林選擇了離開。

她確實愛著高加林,但是不會為了愛而去做一個農民。

在她身上我們可以可以看到現在女性身上的很多特色,開放,熱情,積極,現實,也會有愛情,只不過這裡的愛情需要很多的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一個弊端,看不清楚真正美好的東西,我們往往追求的不是我們的夢想和需求而是慾望,但是往往我們丟下的卻是我們真正所需的,是珍貴的,所以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耐心的問一下自己的心。路遙的<人生>這本小說開始有這樣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具體是那幾步緊要,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永遠保持一顆初衷的心。

最後我想說的是,巧珍的悲劇就是看到的世界太小了,如果她有機會先認識克南,我想她一定會幸福的,高加林並沒有她想的那麼好,我不覺得巧珍配不上高加林,而是高加林配不上巧珍。

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相聲界不只有恩怨,約定俗成的這條規矩,至今都被演員們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