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至,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地選出與冠病疫情相關的字,來總結這一年,包括新加坡的“罩”,馬來西亞和臺灣的“疫”、日本的“密”、中國國內字“民”和國際字“疫”。在慶祝聖誕節和迎接2021年元旦之際,不能不反思這一年來冠病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慘痛教訓。
今年12月是新冠疫情爆發一週年。經過全人類一整年的抗病作戰,我們仍看不到這場大流行的終結之期。作為一個世紀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大流行,世界各國未能攜手抗疫,而是各有各的做法。儘管有世界衛生組織,但因為地緣政治作祟和大國博弈,它未能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帶領全球協同抗疫。
一些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採用讓人們自然染病建立免疫力的群體免疫辦法,依靠國民自制力或甚至抱持季節變更後病毒就會自動消失的僥倖心理。然而一年來的發展顯示,這種放任的做法沒能取得多大成效。例如瑞典“佛系防疫”將近一年後,累計超過39萬起確診病例和8000多起死亡病例,是北歐五國最高,所以瑞典政府近期決定收緊管制,呼籲民眾戴口罩、少出門,鼓勵人們儘可能居家辦公,公共場所實施人流限制措施。
一些國家如美國因為崇尚個人自由,政府的失責或抗疫過程中擺脫不了政治化干擾,以致成了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世人難以想象,世界最強大、最發達的美國,在冠病面前束手無策。
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亞,因為受過非典疫情的洗禮,很早就開始謹慎抗疫。中國是最先暴發疫情的國家,卻也是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不過,冠病確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像日本、韓國、香港、澳大利亞等,儘管疫情初期抗疫有成效,但因為放鬆太快、抗疫疲勞等因素,疫情一直反反覆覆。
儘管處於21世紀,但在冠病面前,人類社會仍須靠古老的方式抗疫——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勤洗手、隔離、封關鎖國等等。這種抗疫措施對經濟活動的傷害很大,許多國家無法承受經濟放緩,疫情稍微緩和就急著放松管制,結果疫情捲土重來,又被迫重新收緊。在這種一緊一鬆的迴圈之中,經濟活動欲振乏力。這是比過去金融危機更艱難的困境。
人類所要面對的最嚴峻挑戰可能還不是冠病疫情,而是氣候變化。事實上,科學家至今無法確切知道冠病的來源,但合理猜測罪魁禍首也許是氣候變化。全球暖化引發氣候災難,林火奪走野生動物棲息地,增加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的機率,所以不能排除病毒從野生動物傳染人類的可能性。全球暖化也將導致冰川冰原融化,可能釋放冰封已久的遠古未知病原體;更可怕的是海平面上升,威脅全球沿海城市和人口的生存。
應對氣候變化非常緊迫,希望所有國家能落實對《巴黎氣候協定》所作的承諾;同時從冠病疫情中汲取教訓,建立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公共品,確保世界在面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時,能夠保持協同步伐,讓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不會嚴重掉隊。
控制住疫情後,在重振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也絕不能操之過急,必須逐步放鬆各個領域的限制。在關鍵領域如航空旅遊業等,必須勇於採取各種試驗性做法,摸著石頭過河。各國抗疫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旦過快放鬆,疫情反撲之勢會很猛烈,社會的承受力則會大不如前。
馬上就是新年了,我們應該和家人一起過節,但別忘了病毒還未完全消滅,歡慶佳節之餘,必須保持警覺性,以家人的健康安全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