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第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誕生了,歷經半個多世紀,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讀者的要求,這套圖書已歷經六次改版,累計發行量超過一億冊。這套書是對中國青少年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科普讀物,它出版以來就成為難以複製的經典。本文就來講一講這套大型科普讀物的第一版的一些故事。
1、書名是如何來的?
據葉永烈的回憶文章,《十萬個為什麼》的重要創始者,是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第三編輯室(即自然科學讀物編輯室)主任王國忠。1959年,受國慶十年獻禮圖書出版的影響,王國忠查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圖書,發現書的品種不少,但內容不多,都是幾萬字的小薄本。王國忠動員編輯們獻計獻策,著手編一套大型問答式自然科學叢書,也算是出版社向國慶獻禮。為了編好這套書,他讓編輯們在一塊黑板上寫下自己的設想,不知道是誰,寫了《十萬個為什麼》這個書名,大家把幾十個題目琢磨了一遍,覺得還是叫《十萬個為什麼》比較好,書名就這麼定下來了。
其實,這個書名也是借用了蘇聯作家伊林的一本書的譯名,伊林曾寫過一本科普讀物,書的扉頁上印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基百齡的一首小詩:七千個在哪裡,五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書在譯成中文時就用了《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名。
2、如何徵集問題和回答問題?
《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名確定以後,接下來就是找人寫稿,出版社的編輯曹燕芳最先找到上海一所師範學校,請了7位老師來寫稿子。國慶10週年早就過了,老師們才把稿子交來。大家一看發愁了,所有的問題還是順著教科書上的知識提的,內容也不過是教科書的延伸,就連寫作語言也是教科書式的。出版社的編輯們看後很不滿意,決定推翻重來。這個時候,曹燕芳提議:
“乾脆就出本回答問題的書,一問一答,讓孩子們自己看!”
出版社總結了上次組稿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編輯這套書的指導思想含糊不清,缺乏鮮明的目的;對這套書的寫法及文字要求心中無數;作者的力量只限於上海幾所師範學校的物理教研組,不能適應這套書的要求;內部編輯力量也配備不足。
經過在讀者層、科技界、圖書市場等多方面的調查,又經過編輯部門認真的研究,最終形成了《十萬個為什麼》的出版編輯理念:(1)既具有小百科式自然科學知識讀物的特點,又有別於一般百科的編法,以文為主,卻不是條目性的;插以相當數量的插圖,卻又有別於一般百科的示意圖。 (2)緊緊扣住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知識中的“為什麼”問題,儘量不收“什麼”、“怎樣”的題目(個別的列了極少量的“什麼”、“怎樣”,是為了照顧到基礎知識的系統性),這樣就有別於大量一般性的少兒知識讀物,使這套書有了自己的特色。(3)取材於生活實際和來源於廣大少年兒童頭腦中所想的科學問題,針對性強。(4)以科學小品為文體,這樣每個單篇可以獨立成章,同時又使整書有知識的連貫性。讀者閱讀方便,可以讀讀放放,也可以在產生問題時,隨手查詢閱看。(5)筆法力求生動,避免枯燥。生動性、趣味性是少兒讀物的“生命”,尤其是知識性讀物。(6)知識密度高、資訊量大。同時,從基礎知識角度來講,這套書也要求比較全面、完整。(7)儘量動員、約請各學科的專業人員寫稿,以求科學性的準確。
3、作者是誰?
如果你讀過《十萬個為什麼》,並且留心看一下這本書的作者,你會發現,這套書只是提及本書的編著者,這些編著者我以為都是出版社的編輯們,而在每一個問題之後,並沒有寫明問題的解答著是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問題發出後,會收到不同的解答,編輯們要經過各種綜合處理後確定最後的定稿,所以說,這套書基本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但是有一個作者要特別提及,他就是葉永烈。他是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這套書的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個人寫了163個。另外,他還是“天文氣象”、“生理衛生”等分冊的主要作者。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葉永烈參與了這套書每一個版本的修訂工作。
4、本書的影響
第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原計劃出版5冊,後來增加到8冊,共收1484個“為什麼”,105萬字。用的是小巧的三十六開本,近乎方形,便於攜帶,而且每冊封面一種顏色,富有少年兒童讀物特色,受到了社會各界讀者的歡迎。《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一炮打響後,收到了數千封的讀者來信,並提出了近五千個問題,要求補充進書裡。為適應讀者需要,《十萬個為什麼》從1964年到1965年做了全面修訂,出版了“革命化”的第二版。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是因為這套科普讀物的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融合一體,從故事切入,再講科學道理,我是特別喜歡這套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