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課本里,一篇《出師表》,一篇《陳情表》,這兩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文,都出自蜀漢臣子之手,一是家喻戶曉的蜀漢名相諸葛亮,一是蜀漢舊臣李密,一寫人臣之忠,一敘人子之孝,都感人至深,以至於後人甚至放話說: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出師表》自不必說,文如其人,其文讀之墮淚,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動地。
《陳情表》寫祖孫之情,千百年來,更是引發無數普通人的強烈共鳴,以至於李密本人,被譽為中華第一孝子,《陳情表》成為高中語文課本必選篇目,李密故里四川彭山區保勝鄉龍安村,更因此成為“中華孝鄉”。
也確實,六個月大時喪父,四歲時母親何氏改嫁的李密,與年邁祖母相依為命,一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更是催人淚下,讓人不忍卒讀。
但是在感人肺腑的祖孫之情背後,在情真意切的詞句之外,還有隱藏在李密內心深處,不為我們所知的另外兩種情感。
1、對西晉的憂懼之情由祖母劉氏含辛茹苦,一手撫養成人的李密,從小便發奮苦讀,好學不輟。他曾師從當時蜀漢著名學者譙周,學習儒家經典,博覽五經,尤其精通《左傳》。
年輕時候的李密,在蜀漢曾任尚書郎一職,除了出了名的孝順祖母外,他還以機智善辯、巧於應對聞名於世。
有一次奉命出使到吳國,吳主問他蜀漢現有兵馬多少,這個問題顯然涉及軍事機密,但是直接拒絕回答,肯定也不妥,結果李密很聰明的虛晃一槍,氣定神閒來一句:
官用有餘,人間自足。
公元263 年,司馬昭滅蜀漢,40歲的李密淪為亡國之臣。
徵西將軍鄧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一職。
這鄧艾有口吃的毛病,成語期期艾艾說的就是他。
在率軍攻打蜀漢時,鄧艾的大軍率先攻入成都,直接宣告蜀漢政權的滅亡。
兩年後,晉武帝司馬炎開始徵詔李密為太子洗馬,也就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從五品的官職,被李密以祖母年邁,無人奉養為由拒絕了。
然後從這一年起,晉武帝就開始連續四次下詔書請李密赴任,李密每次都以同樣的理由一再拒絕。
按說,蜀漢已亡,你也沒有殉國而死,就不該一再擺譜,意思意思就得了,可為什麼李密一再拒絕在西晉為官呢?
這其實是因為李密生活在當時政治環境異常複雜危險的司馬氏統治的時代。
公元263年,司馬昭處死了和曹氏集團關係密切的嵇康。
向來支援曹氏集團的阮籍,也採取或閉門讀書、或外出不歸、或沉醉不醒的軟對抗方式,來遠離西晉王朝,明哲保身。最終也在這一年,鬱鬱而終。
已為亡國之人的李密,有了這些人的前車之鑑,對西晉新朝自然產生憂懼之情,所以才一再拒絕做官,以至於後來的司馬炎,都開始有點霸王硬上弓的意思了: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這已經是第四次了,一向心狠手辣的司馬氏集團,明顯動怒了,同樣身為文人的李密,既不能以死抗爭,置年邁祖母於不顧,又學不來阮籍的逃之於書酒,面對天子之怒,再次直接拒絕,同樣不行。
於是,才有了這篇傳誦千古的《陳情表》。
既然透過陰謀和屠殺建立西晉政權的司馬氏集團,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主張,那麼他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奉養祖母的情真意切之詞,來高度契合西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他以孝辭官的請求。
然後是晉武帝很自然便入了李密挖好的坑,欣欣然跳了下去,還一臉感動:
密上陳情表,武帝覽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
2、對蜀漢的懷念之情在《陳情表》裡,李密先後27次對西晉王朝自稱“臣”,又對蜀漢故國直接以“偽朝”稱之,還直接表示說,自己做官就是為了升官發財: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這實際上都是李密為遠離殺身之禍,給晉武帝施的障眼法,真實的李密,對蜀漢故國,有深厚的懷念之情。在內心深處,他同樣有根深蒂固的名節觀念。
他最想望的人生結局不過是,隱姓埋名,奉養祖母,默默老死鄉野。
怎奈,極力拉攏懷柔蜀漢舊臣,好給當時還在苟延殘喘的東吳政權一眾大臣,提供歸順後良好示範的西晉,怎麼可能放過李密這樣一個素有名望的標誌性人物呢?
李密對蜀漢故國的懷念,集中體現在他對諸葛亮的無限欽慕和無比敬仰之情。
有一次,西晉名臣張華,當著李密的面,批評諸葛亮,說他給人說教,嘮嘮叨叨,喋喋不休,像個老太婆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啊?
這話看似是請教李密,實際上是在公然貶低蜀漢名相諸葛亮的水平,然後李密的回答非常高明:
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為何我孔明先生說話嘮叨?因為怕你們這些凡俗平庸之輩聽不懂。有力維護了諸葛丞相的赫赫威名,同時李密對諸葛亮的崇敬愛戴之情,也是溢於言表。
祖母劉氏去世後,在西晉,李密先後出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在漢中太守任職期間,李密還在漢中的勉縣,倡導修建了第一座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還要早5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武侯祠”。
古柏森森的武侯祠內,大殿之上,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那偉岸崇高的形象,是對包括李密在內的蜀漢舊臣、蜀漢百姓,懷念故國,最好的心靈慰藉和精神寄託。
李密在出任溫縣縣令的時候,以剛正著稱,他廉潔奉公,政績顯著。
當時,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要求當地百姓供養,百姓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據理力爭,最終使諸王過境不敢再搜刮於百姓。
李密在做漢中太守時,只做了一年後,就被罷官歸田,因為他為官清廉,為人剛正。
在官場上,最見不得這種人,所以李密自然在朝中好到沒朋友。
有一次他酒後發牢騷,賦詩說: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
官中無人,不如歸田。
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說的都是大實話,但是在官場,最見不得大實話,何況還是白紙黑字。
很快李密便被人實名舉報到了晉武帝那裡,晉武帝大怒,很快將他免去官職,趕回老家。
本來,當年西晉一再要求李密出來做官,不過是看重他的名望,用他來拉攏當時的東吳大臣,好給他們作歸順西晉的榜樣。
如今,東吳早已滅亡,作為棋子,你還不安分守己,皇上大手一揮,你自然就秒變棄子了。
只是,於李密而言,這樣也好,與其做一個窩窩囊囊的官,當官卻與民做不了主,倒不如安然老死於鄉野。
比起當年他的老師譙周,面對鄧艾大軍長驅直入,極力主張投降當時的魏國,後來在魏國,還因功被封陽城亭侯,李密這個不識時務的學生,明顯是不合格的。
只是,這樣一個為家盡孝、為國盡忠、為民做主、為官清廉、為人剛正的李密,不論是為官蜀漢,還是任職西晉,他都是從中學語文課本里走出來的,我們百姓心中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忠臣孝子,值得我們萬世景仰的英雄和楷模!
參考資料:《晉書》、《華陽國志》